第 134 章 安史之乱的第二个悲剧
季驰光:“哥舒翰不想出城,因为除了李隆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出城意味着兵败,意味着死亡。” “但是皇命在前,岳飞碍于完颜构,不得不班师回朝。” “哥舒翰就算再不想出城迎战,他也得听着李隆基的吩咐往外走。” “他在初四那天出城,初七那天和敌军相遇。” “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灵宝之战。” …… 李世民熟练的往自己嘴里塞了一颗药。 他已经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让他血压升高的事情了。 武曌也面无表情的给自己灌下了一碗大柴胡汤,又加了两颗定心丸。 顺便吩咐了一句:“去告诉宋璟,把李隆基的功课加倍,不学死就往死里学。” 是,这个时候的李隆基还是个孩子,以后那些荒唐事也没有做,她打不得也骂不得,但是,没关系,软刀子磨人的事儿她武曌做的还少吗? 武媚娘把丈夫扶到休息的软榻上,眼神担心:“雉奴,要不先不看了吧……你这身子……” 李治摇了摇头,他的脸色看着很苍白,气息也有些微弱,但是神志还算清醒。 “我得看下去……”他忽的短促冷笑了一声,“我不看下去,以后怎么折腾那个小崽子?” 武媚娘看他那副坚决的表情就知道自己劝不了他了,她轻轻叹了口气:“那你就看吧……实在撑不住了喊我一声,我去看着人给你熬药。” 他们夫妻一体,雉奴听到的也会跟她详细说,左右事后会知道,她也就不急于这一时——最关键的是,她也不想被气——还不如去看着人给他熬药。 李治疲惫的点了点头。 他们夫妻俩刚刚商量了一下,觉得光有两瓶定心丸估计还镇不住李隆基带来的威力,所以决定双管齐下,汤药和丸药全部不能放过。 …… 天幕上的景象触目惊心。 潼关封闭已久的城门打开,哥舒翰骑在高头大马之上,沉默的往外走去。 而他的身后,浩浩荡荡的大军也从城门内走出。 这支军队很安静。 安静得诡异。 除了行动时的声音和兵甲碰撞的声音,整支军队听不到任何交谈声。 一些有经验的老兵仿佛已经知道了什么,脸上是赴死的决绝。而军队中的大部分人——也就是那些新兵,此刻还带着一种茫然无措的情绪,不解的看着其他人。 六月,炽热的阳光落在士兵的身上和将军的脸上,每个人都带着一头的汗水,炽热的空气逐渐扭曲了他们的视线,哥舒翰的目光慢慢放空。 潼关到灵宝,短短一百余里的路,但是每一步路都如此艰难,每走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那样煎熬。 四天的时间,他们到达了灵宝西原。 季驰光解释道:“灵宝西原,虽然占了一个原字,但其实并不是平原,而是一处 极适合伏击的地方。” 天幕上,画面一转,变成了一张地形图。 李世民的脸色非常严肃:“南边是崤山,北边是黄河……” 两侧根本无法绕行。 或者说可以绕行,但是无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清醒过来的长孙无忌脸色也很不好看:“要想顺利通过,只能走中间这条窄路。” 尉迟敬德不解:“这条窄路……应该不会选择这里吧?这一看就是埋伏的好地方,不管是从高处滚石还是在谷口以逸待劳……就算是走黄河,也比走这条路要好。” 长孙无忌拍了拍他的肩膀,感慨不已:“敬德你还是经历的太少了。” 尉迟敬德这些年跟着李世民,自然没吃过多少上司的苦头,哪里知道这种狗比上司在后面拖后腿的痛苦? 要是给哥舒翰足够的时间,他当然是宁愿选择越过黄河或者崤山到达对面,至少稳妥,可问题是——李隆基肯给他时间吗? 李世民叹气,他是实在弄不懂自己这个曾孙是怎么想的。 如果说是希望有一场胜仗能振奋大唐的军心,那其实没有必要指望哥舒翰——根据主播的说法,另一面作战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就做得很不错,哥舒翰这边关系着长安,反而求稳更好。 但是…… 算了算了,他还是看下去吧,别再试图去揣测原因了。 …… 果不其然,即使哥舒翰非常犹豫担心——因为他知道,如果换了他自己,一定会在这条路上布下埋伏。 但是,迫于李隆基的压力,他叹了口气,最终还是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