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各方势力,动向不一
如今天下大势,大隋渔翁得利,成为了九国会盟之后的最大受益者,吞灭燕卫,疆土扩大,国力强盛,已经稳压备受打击的秦国。
如今东域三洲,苍茫大地,当数大隋为最强国,除此之外,秦国扎营函谷关内不出,以此调养生息,整顿士气。
上次与古晋联军一战,秦军损伤惨重,因为白起战死的消息而一蹶不振,此番秦军士气衰弱,国力也跟着降低许多,已经不足以称作东域第一大国。
虽说秦国依旧地大物博,然遭受如此打击的秦国,已经不足以跟当初势如破竹的大隋相比较,有些自顾不暇的趋势。
毕竟古晋联军就驻扎在三十里地之外,随时都准备再次发动进攻,上次苏秦一人力挡百万大军,给秦国一个喘息的机会。
秦国乘机在函谷关内修养,闭门不出,自顾不暇。
如今古晋联军撤兵三十里地,隔岸观望,消息传来,隋国对楚国发动进攻,势如破竹。
楚国派刺客刺杀杨广而不得,如今大隋君王杨广恼怒,御驾亲征,对楚国发动全面进攻。
对于如此消息,古晋联军方面,张仪面色间满是愁容。
上次与苏秦一见,他本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却是没有想到苏秦竟然是混得比他还要好。
经过上次的事情,苏秦之名响彻天下,威震九州。
尤其是苏秦那句“吾一人即可阻拦百万雄师,凭借吾这三寸不烂之舌!唇舌可为刀剑,唇枪舌剑,可力战百万雄师。”
苏秦一举成名,反观张仪,虽说他前阵子风头正盛,风光无限,成为人们口中的佳话,以薄弱之国的力量硬撼秦国,使得秦国兵败函谷关,广为流传。
在各国民间,张仪之名可是十分响亮,提及此名,人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便是关于张仪的这段佳话。
然好景不长,张仪虽说名声在外,广为流传,如今却也是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因为上次函谷关外一事,张仪的名声倒是有所下降,为苏秦的名动九州做了铺垫,人们将他们二者相比,皆是发出感叹。
张仪虽说有勇有谋,有才干,有胆识,然与苏秦相比,却是缺了一些东西。
正如那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君而侍。”
张仪虽说才干过人,但却是效命古晋联军,与大隋相比,却也相比见拙,遂大家认为张仪与苏秦一比,输在了眼光之上。
张仪选择古晋联军,弱国无人权,与强势的大国相比,弱国根本毫无话语权,更是备受打压。
哪怕是韩赵魏三国联合,听了大隋会派兵攻打而来,却也是吓得赶忙撤兵,这便是强弱过之分。
如今大隋进攻楚国的消息传开来,张仪与韩赵魏三皇坐于营帐当中,面色皆为凝重。
“张卿家,如今消息传来,杨广那厮御驾亲征,要对楚国全面开战,这于我等来说,岂不是一个绝佳时机?”
“此言甚是,朕亦如此认为,上次一役,秦军惨败,士气全无,如今只能龟缩于函谷关中,上次撤兵,实属无奈之举,因大隋的威胁,我军不得不撤军,如今大隋大军在外攻打楚国,我军可无后顾之忧,大可继续破关而入,歼灭大秦。”
“朕所见略同,我军士气依旧强盛,兵强马壮,若是无后顾之忧,大可继续进攻函谷关。”
三皇皆是十分自信,更是说出如初话语,张仪一听,面色凝重。
他仔细分析,虽说如今大隋进攻楚国,但是这期间也过去了接近一月时间。
虽说上次函谷关一役,古晋联军取到巨大的优势,差点就让秦军败于函谷关,战功赫赫。
然一月时间已过,如今古晋联军闲暇一月,已无当初气势和决心,若是此番攻打函谷关,极为不明智。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上次一役未能彻底攻破函谷关,实在可惜,若是如今继续攻打函谷关,虽说此番并无后顾之忧,不必担忧大隋大军前来。
然古晋联军本身士气有所损伤,反观秦军,修整一月,士气绝对有所回调,上次一战,秦军打败,被死死压制,将士心中皆有怨气,若是将怨气化作反攻之力,古晋联军又怎能像上次一样驶入破竹呢。
张仪目光长远,绝非鼠目寸光之人,不会因为眼前一点利益而置大局于不顾。
“诸皇,如今局势动荡,古晋联军只能自保,不可进攻,希望陛下们能够理解。”张仪苦笑说着。
“张卿家,尔为何意?如今时机绝佳,函谷关就在三十里地开外,若是我军全速进军,两日时间即可抵达,也不必担忧大隋大军前来,为何不攻?”
“不错,当事者,理当果断,不可疑而不进,错失良机,朕主张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