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北上
截的。 此后出了南直隶,又路过山东,然后进入北直隶。 以林大官人喜欢成套发表作品的习惯,本想在运河沿途各处分别留诗,然后编成一册诗集。 但是时间实在有限,先前又在扬州城耽误了不少工夫,已经没有时间再运河沿途打拼文学事业了。 故而林大官人还是以考试为重,抓紧时间赶路,没有再卖弄风骚,三月下旬到了距离京城很近的通州张家湾码头。 这里算是大运河的北“终点”,一般人到了这里就要下船,然后改陆路前往京城。 林大官人这样的进京赶考举子,是有资格入住驿站的。 这里作为进京枢纽,往来的人物实在太多了,驿站条件也就那样,几伙人凑合着住在一个院落也是常有的事情。 以林大官人的身份,只能被安排到了最差的倒座房。 这也没办法,真怨不得人,谁让林大官人连个官员都不是。 林泰来在屋门口站着,左护法张文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后,对林泰来叫道:“坐馆!我方才在外面听到了今科状元的消息,你可知道是谁?” 张文所说的今科状元,当然指的是刚结束的文科大比,正常人说到科举考试都默认文科,一般也想不到武科。 林泰来当然知道万历十四年的状元是谁,但也不排除出现蝴蝶效应,历史原有的状元出现变化,所以就问道:“究竟是何人也?莫非我是我认识的?” 张文答道:“是松江的唐文献唐相公!” 林泰来还没有什么反应,张武却先惊讶道:“那不是咱们坐馆的手下败将么?当时他们三个一起上,都被坐馆打败了!” 一年前王老盟主在苏州举办文坛大会,求志园雅集上,唐文献、董其昌、陈继儒这云间三英一起大战林泰来,乃是林泰来成名之战,难怪张武印象深刻。 “连这人也能中状元?”张武不可思议的反问道。 他不禁回想起了那个不敢比文,却故意动手,被坐馆一招放倒的凄凉中又有点搞笑的身影。 “等进了京城,坐馆再去赢他一次,岂不立刻名震京师?”张武最后说。 “噗哧!”忽然从院中西厢房那边传来忍俊不禁的笑声,“伱一个奴仆好大的口气!” 林大官人抬眼看去,却见对方是一个五品官。当然,在京城左近这种地方,五品官也实在不算稀罕。 不过林泰来还是问道:“在下苏州林生,欲往京城投奔申相,敢问阁下何人?” 那官员闻言立刻上前几步,自我介绍道:“在下江右徐贞明,奉诏往京东开垦水田。” 不光自己的姓名,来自己的差事主动介绍了。 谁不想多一个让首辅了解自己的渠道? 住进驿站都要登记的,林生身份应该做不了假。 而且一个苏州“林生”居然能蹭官方驿站居住,没准真就是申首辅安排的。 林大官人心下恍然,原来也是个历史小名人。 但如今名人见得多了,已经不再能引发林大官人心里的波澜了。 这徐贞明的父亲是徐九思,官不大但也算个名臣,经常被当成“爱民廉政典型”。 曲艺里非常经典的《徐九经升官记》里的主角徐九经,原型就是徐九思。 而徐贞明本人是个实务派官员,算是晚明一个工程水利专家,还试验过在北方开垦水田。 林泰来听到对方去办理在京东开垦水田的差事,心头一动,故意问道:“北地也能种植水田?” 徐贞明自信满满,豪情万丈的答道:“当然可以!若在北地推广水田成功,可省江南漕运之半!” 说实话,能在北方大量开垦水田,肯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但是,并不是所有利国利民的事情就一定能推行下去的。 看着拍着胸脯说出“可省江南漕运之半”的徐贞明,林大官人不知怎得,想起了“五年平辽”这个承诺。 好事是好事,但也要讲究方法啊,林泰来叹口气,摸着良心劝道:“有些事可做不可说,徐大人共勉!” 徐贞明诧异的说:“这是何意?” 林泰来便又劝道:“比如,可省江南漕运之半这话,不要先说出来,太过于张扬了。” 徐贞明不同意说:“不先有大言明示,又如何能打动人心,让世人认识到利处?” 林泰来有点无奈,这徐贞明像极了不通人情世故的技术专家。 大明需要这样的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却又容易被现实埋没。 于是再三劝说:“你这话传出去,只怕会让北方士绅震动惊恐,然后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