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未雨绸缪
姜氏的娘和嫂子自然没有不愿意的。
姜氏的嫂子还提出来了更有建设性的合作计划。
她娘家那边有时候会跟着大海船来一些客商,她愿意把夏家的咸菜推销出去,从中抽成。
姜氏惊喜地答应了下来。
有了姜氏嫂子这个神助攻,夏有田和姜氏起房子的同时,也听取了夏稻花的意见,盖了个不算太大的作坊。
银钱到位,请人就方便。
人多了,干活儿就利落。
夏家四房的新房子和新作坊,仅仅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拔地而起,焕然一新。上梁那一天,全村人都来看热闹。光是点了红点的喜字馒头,就撒了出去足足一百斤。
王里正看着热闹,悄悄对儿子说:
“老夏家四房,这日子算是过起来了。有田这媳妇儿娶对了!”
又过了三四天,新房的一切都准备停当,就连“装修”和家具都安置妥当了。新搭的火炕,也烧了好几天,把屋子烤的干干爽爽的,随时都可以入住。
四房一家子特意请了道士算了个黄道吉日,欢欢喜喜地搬了家。
当然了,在老两口儿不舍的目光中,他们倒也不好意思表现得太过明显。只是,这种喜事,再怎么掩饰,眉梢眼角的喜色,嘴边抑制不住的笑容,都是遮掩不住的。
为了这乔迁之喜,四房还办了一场暖锅席。
四房过去一直算是老夏家不怎么得宠的房头,自觉自家没有多少人缘,只请了一个胡屠户介绍来的厨子,摆了两桌中等席面,意思意思便罢了。
没想到乔迁当天,来送礼贺喜的人还真不少。
不光是老夏家这些亲戚上了门,姜氏的娘家、夏有田的堂伯父家和周围的邻居也来了,就连王里正和冯举人两家,也都派了人送了礼。
两桌席面,差点就不够。
看着那热闹的场面,夏有田和姜氏两口子,笑得几乎合不拢嘴。
姜氏挺着个大肚子迎来送往的,还有些累到了。肚子隐隐约约有些不舒服,把一家子吓得要命。之后连续躺了好几天才缓过来。
夏稻花对新房最满意的一点是,除了夏有财和姜氏两口子住一屋,孩子们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的房间。
当然,菱花仗着她还小,非得要跟梨花住在一起,梨花也笑着应了。
新房可以说是样样都好,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没有菜地。
好在老两口儿发了话,老宅里四房的菜地,还给他们留着。他们要吃什么菜,尽管派稻花或者菱花跑一趟,拎着篮子回去摘就是了。
经过最初几天的适应阶段,四房彻底安顿下来了之后,没过几天,夏稻花就张罗着开始新一波的生产。
而干劲十足的夏二郎,和姜氏的嫂子两人,也投入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成了咸菜销售方面的骨干。
二郎不辞辛苦,顶着大太阳,跑了临近好几个镇子和县城的著名酒楼,谈下来两批大单,不过这番辛苦没有白费,收入也很是可观。
要不然,他也不会胸有成竹地把迎娶周云娘这事儿提上日程。
而姜氏的嫂子更是威猛,她回到娘家住了几天,带了些咸菜样品,结果竟然谈下来一个固定合作的客商。
每次要货,最少都是五百斤起步。
夏稻花现在最主要的烦恼,就是怎么样在不引起旁人疑心的情况下,把货物从超市里拿出来,放在作坊里,让人分装。
夏稻花觉得,她有几次可能已经露馅儿了,或者是处在露馅儿的边缘,但有梨花帮忙遮掩,家里人可能被瞒过去了,也可能是故意装作没发现。
想想也是,虽然某些事情细追究起来,好像有哪里不大对劲儿。但毕竟是往自己家里进财的好事儿,谁又会舍得把银子往外推呢?
再说了,夏稻花最稀奇的地方,也不过就是动作太麻利,把活儿干得太利落了些。
她独自一个儿,守着一屋子的白菜,一天一夜过去,就把洗菜、切菜、腌菜的活儿,全都给干完了。
全然不用任何人帮忙。
而且也不喊苦、不喊累的,这样的好孩子,有什么好挑剔的?
不过,为了拓展生意,除了辣萝卜和辣白菜这两项,夏稻花又“开发”了酸黄瓜和酸豆角。这几种小咸菜,都是久经市场考验,男女老少通杀的品种。
最关键的是,萝卜、白菜、黄瓜、豆角,都是北关镇本地广泛种植的乡土菜,原料十分易得,大批量采购也费不了多少钱。
只可惜北关镇买不到榨菜……不然她还可以把榨菜也搞出来。当然,现在她也拿得出来榨菜,但本地人对榨菜十分陌生,连见都没见过,她怎么解释原料从哪里来?
所以榨菜这一项,她只能暂时放弃了。
夏家四房干劲十足,一家大小都绕着作坊转,只夏有田和姜氏两口子是两个例外。
夏有田始终觉得,作坊只能赚一波钱,指不定哪天就得黄摊儿,甭管啥时候,最牢靠的,还得是土地。
不过,这话他没有说出口。
家里人现在都对作坊热乎着呢,他可不能在孩子们兴头上泼冷水。
只是看作坊里若是没有他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