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铁模铸炮
何良焘其实也知道林海说的有理,但不回去试一下总是不甘心。
“你要回乡,那不得我派船送你回去么?”林海见好话不管用,干脆先礼后兵。
何良焘听出林海话中隐含的威胁意味,但却敢怒不敢言,于是用葡语对米格尔道:“原来你是在骗我?”
“别说的这么难听。”米格尔脸皮也是够厚的,“我这是给了你一个更好的选择。”
这下何良焘知道自己是上了贼船了,无奈道:“林千户,你要铸炮的话,大明有的是能工巧匠,何必非要赖上在下呢?据我所知,米格尔这次招募了好几位大匠,他们铸炮的本事都比在下更强。”
“你这话我信,但发明铁芯铜体复合炮的却是你何某人,那几位大匠并没有这个本事。更何况,你还能设计西式铳台,大明可没有几个人懂得这玩意。”
何良焘毕竟不是工匠出身,他的实操技艺不可能是顶尖水平,否则也就不需要从佛山聘请工匠来给葡萄牙人传授铸铁炮技术了。
但要说到能把东西方的技术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创新,那怕是就没有几个人能比得过何良焘了,他写《祝融佐理》的时候,可是参考了好几本西文书籍的。
林海接着说道:“我方才说要请你帮我铸炮,并不是用泥模法或失蜡法,而是要开发新的工艺。”
何良焘虽然没听过工艺这个词,但却理解了林海的意思,他吃惊道:“这谈何容易!”
“正因为不容易,所以才需要你何烈侯啊。”林海说着又道,“无论是泥模法还是失蜡法,效率都太低,而且还容易产生砂眼,难道你就没想过要加以改进吗?”
所谓泥模法,其实就是先用木头雕刻一门大炮,然后再在木胎上涂泥,用倒模的方式做出泥模,当然用真炮倒模也是可以的,这样可以省去雕刻木头的过程。
泥模制作完成后,先要烘干,这个过程就得三四个月时间,然后再把里面的木胎或真炮敲出来,往泥模里浇铸铁水或铜水,最后再取下泥模。
这是目前东西方通用的铸炮方法,缺点就像林海说的,一是效率太低,除了烘干较慢之外,还有就是泥模是一次性的,每铸一门炮都要重新做一个泥模。
再就是由于水汽的缘故容易产生砂眼,这将会严重影响火炮的质量,导致成品率低。尤其铸铁工艺本来就较难,所以这年代铸铁大炮能十成其二的就堪称国手了。
至于失蜡法,其实不过是一种高级的泥模法,就是用蜡胎来取代
失蜡法相对泥模法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首先为了敲出木模或真炮,泥模只能分段或分为两半,这就有范缝了,会对火炮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蜂蜡容易修型,可以造出更加精确的火炮,很多精美的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但失蜡法也有缺点,一是蜂蜡较贵,二是只能在冬季使用,否则蜂蜡会自然融化。此外,在生产效率上并不比泥模法高,砂眼问题也一样存在。
听到林海的话后,何良焘回道:“你说的问题我当然知道,但无论是唐人还是西夷都是这么铸炮的,难道你有更好的方法?”
“只是一种设想,并不一定可以成功,但我愿意付出代价去尝试。”林海当然有解决办法,要纸上谈兵那十个何良焘也比不过他,毕竟他是知道后世的铸炮史的。
“先说砂眼的问题,不知你是否知道铸钱所用的翻砂法,就是用砂模来取代泥模,在泥中混入沙子,也许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林海所说的就是鸦片战争前英国人使用的砂型铸炮法,其实和东方铸造铜钱所用的翻砂法有点类似。
但铜钱毕竟个头小,翻砂法到砂型铸炮之间有多长的路要走,林海并不清楚。
就光是选砂这一步可能就要摸索很久,东番是否有合适的砂子也不知道,泥砂比例以及煤灰、木屑等其他组分的比例也需要摸索,此外就是含水率控制的问题,对于砂型铸造来说也是尤为关键的。
“你说的这个法子倒是可以一试。”何良焘闻言眼前一亮,他已经有点后悔,方才没有答应林海留下来为他效力了。
“将来有精力的话,确实可以试试。不过我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希望你能优先替我摸索一下。”林海说着又道,“既然泥模容易产生砂眼,为什么不用铁模呢?”
“用铁模?可行么?”何良焘的眼中再度闪过兴奋的光芒,其实用铁模铸造是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的技术,两千年来一直在用于范铸各类小型青铜器或铁器,但却从未有人想过将其用于铸造大炮。
“值得一试,铁模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一旦能用于铸造火炮,将能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林海的嘴里又开始冒出何良焘觉得陌生的词汇,其实他是可以肯定铁模铸炮一定可行的。
原因就是清朝的龚振麟就发明了这项技术,不过他发明的铁模铸炮技术存在重大缺陷,那就是铁模散热太快,使得生铁水冷凝过快,渗碳体主要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最终得到的是白口铁。
相对于泥模法得到的灰口铁而言,白口铁既硬且脆,难以进一步打磨,所以清朝用铁模铸造的铁炮甚至无法镗孔,严重影响火炮性能。而且白口铁炮身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