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第一百零四章 海鲜大餐
大约是因为昨日太累, 即便身处陌生旅社,二花睡眠质量依然很好,小脸无忧无虑地睡到自然醒, 才揉着眼睛坐起来找娘。
明霞坐在房间里,看似静坐, 其实在脑子里新买到的书籍。
二花醒来的动静让她从虚拟平台的空间回神,张开眼睛, 笑着说道:“起床了?洗把脸, 漱个口,我们出发, 去江尾巷那边吃鱼丸。”
说到吃,二花咻的一下完全清醒。她一跃而起,欢呼一声, 穿鞋站起好,整了整在床上窝了一晚上显得皱巴巴的衣服。
明霞已经将今天的行程安排好了。
先带二花去吃鱼丸,然后去河边看看那些从海上开进来的渔船, 然后再去找周国红。
昨天闲聊时, 周国红说过有关系比较近的表亲在木材厂工作, 今天领她过去认一认人, 以后坐车可以直接搭木材厂运木头的卡车, 一天来回两趟,比客运小巴士方便多了。
牵着二花的手, 走在铺满长方形石块的街道上, 沿着旁人指引的道路, 拐进一处稍小的巷子。巷子虽小,但人气很足,人来人往, 有端着木桶洗衣的妇人,有挑着扁担老翁,有踩着小脚蹒跚而行的老妪,市井小巷中的来往片段,是明霞眼中这个时代最写实的风景。
小巷深处,两侧民居虽然依然是木质结构的两层楼建筑,但从两户人家之间的小过道往外望去,就有不一样的风景。
这一片的城墙消失了。
或者说,凤城县的城墙并不完整,城门那一段目前保留完整,而这一片的城墙,已经拆除不见。
明霞特意走过那只能一人通行的过道,看到河面变宽,河水就在房屋旁流动。旁边的屋子,甚至直接从水中架起柱子,扩展出一片水上屋棚。
明霞走走看看,好奇心装满,总算来到了买鱼丸的那家私人小买卖的屋子前。
这家卖鱼丸的店,其实也是在一处民宅,建在河边,二楼的窗台边挂着晾晒的衣物,而一楼热气腾腾,扑鼻而来是带着葱香的鲜美鱼味。
这不算个正经的小吃店铺,店里放着制作鱼丸的案台工具,门前摆着两个架高的高簸箕,里面是刚做好的鱼丸。
给顾客坐的桌椅,可怜兮兮地摆在屋外与隔壁屋相邻的过道上,也不过两张桌子,几张简陋的长条木凳。
台面上也没有什么招牌,就找了一块红底的布,用毛笔写了两个不太好看的字。
【鱼丸】
“鱼丸怎么卖?”明霞询问道。
“一个五分。”正在打鱼肉的店主说道。他使用的是鳗鱼丸,旁边的盆子里放着一堆鳗鱼骨头。
“帮我拿两碗,每碗五个。”明霞看到簸箕上的鱼丸大小,估摸着按照她们母女的胃口,一人五个,应该是能填饱肚子了。
店家听完明霞的话,就从簸箕上一把捞了十个鱼丸,拿去灶台煮了。
昨天与周国红闲聊,明霞得知凤城县东面临海,其余三面被群山环绕。也是因此,这鱼丸摊主能从零散渔民手里收到捕捞的鱼鲜,鱼丸的手艺又是好几代传下来的,所以才能成为县城里少有的私人摊子。
明霞拉二花在过道的桌椅坐下。木桌木凳虽然简陋,但往旁望去,却是河中的一处绿草茵茵的小洲,景致可以欣赏。
对岸还有停泊着乌篷船的小码头,能看到好些人站在岸上,围着乌篷船指指点点,挑拣着船里的货物。
二花眼神很好,她张望了半天,这位刚从延绵大山中出来的小姑娘,惊叹地转头对明霞说道:“娘,你看看那船里的篓子,放了好几只这么大的螃蟹。”
她把两个巴掌并拢在一起,比划着螃蟹的大小,惊叹地说道。
“娘,你看那边的蟹壳子,好大,我在山上水里逮的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蟹壳子。”二花说的蟹壳子,是指山上溪流里的淡水蟹,顶天了只有乒乓球大小,跟这里卖的海水蟹相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等会儿过去看看。”明霞心里还挺期待的。
如今的渔业资源还不像六十年之后,过度捕捞,资源枯竭,许多六十年后昂贵的海鲜,在这时价格相对低廉。
正说着,店主端着两碗鱼丸走过来,摆在她们面前,客气地说道:“慢慢吃。”
鱼丸是雪白色的,撒着一撮碧绿的葱花,没有其他配料,清汤爽口,热腾腾的蒸汽带出纯粹鱼肉的鲜美。
刚出锅的鱼丸,还处于膨胀的状态,看着白白胖胖,令人食欲大增。
“吹凉了慢慢吃。”明霞叮嘱说道。
经常挨饿的孩子,经常会出现食物在自己面前不管不顾,先囫囵吃进肚子里的问题。食物过烫对食道肠胃伤害很大,明霞经常出言提醒。
明霞上辈子不知吃过多少鱼丸,也是下火锅时必点的丸子。
只不过,那些量产鱼丸翻到包装背面,都列这常常一串的添加剂的复杂名称,那样鱼丸也只是口感不错,真正里面有多少鱼肉,就不要太指望了。
眼前这碗,应该算是非常正宗的手打鱼丸了。
明霞将一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