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徐桂芳点点头,没想到哥哥这么快就同意了,而且还考虑的十分周全,她本来以为要费些功夫做通徐红利的工作呢。
徐红利同意了,但刘凤仙和徐忠民没那么容易同意,毕竟在他们看来,徐红利和徐桂芳都还是半大孩子,就这么去镇上做生意了,能行吗?
不过这事儿也急不得,还得置办东西呢!
下午徐红利仍旧去修水渠了,徐桂芳,徐桂香和徐红强都跟着刘凤仙去了自留地,大白菜长得很好,一个个水灵灵的,都已经被徐凤仙铲下来了,旁边的青萝卜也拨了一半。
忙到天擦黑,架子车来回走了三四趟,总算把白菜和萝卜全都运回了家。
晚饭刘凤仙做的,用白菜心切碎,加点面糊做了一锅疙瘩汤,陪着黑馍馍和咸菜丝吃,倒也挺好吃的。
第二天一大早,徐桂芳仍旧带着一兜子黑馍馍,一袋子熬白菜,一瓶子萝卜咸菜丝去上学了。
徐红利是个认准了一件事儿,说干就干的人,不然也不会坚决辍学,当时学校的老师来家里前后做了三次工作,各种劝解都没能让他改变主意。
同样,他认为既然卖烧饼能挣钱,那么趁着妹妹去上学了,有些该准备的东西得赶紧置办了。
徐红利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家里的铁皮炉子太小,用青瓦片烙饼也不行,一次只能放一个,效率太慢。
他先是去了村里五爷爷家,他是村书记徐家辉的堂叔,年轻的时候是方圆百里闻名的铁匠,如今不流行打铁了,但他的手艺也没全丢,能用现成的铁皮铁条做很多东西,小到妇女做鞋子用的顶针,锥子,门锁扣,甚至挖耳勺,大到铁皮炉子,烟囱等物。
这位五爷爷是个老鳏夫,一辈子没娶妻生子,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日子过得倒也逍遥,酷爱看章回,家里藏着好多从回收站捡来的发黄的旧书,不过他识字不多,一到农闲了就请徐红利来家吃饭,顺便念书给他听。
徐红利一说要做炉子,五爷爷二话不说,拿起工具就开始干活儿。
千山镇高中,天还没亮,女生寝室里一片安静,徐桂芳轻手轻脚的穿好衣服,用木梳梳好头,没顾上洗脸就出门了。
走到镇子的主街道上,已经能闻到食物的香味儿,徐桂芳循着香味儿往前走,发现前面路口拐角的地方支了个油锅,炸好的油条摆了半筐子,另一个炉子上则是烧饼,旁边还有一个大桶,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豆腐脑。
虽然天还早,但已经有人陆陆续续来买早餐了。
徐桂芳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油条是六分钱一根儿,看着约有半两重,烧饼是用平底锅烙出来的,卖相不太好,看着约有二两重,也是卖六分钱。油条好吃,但一根太小,就是两根也吃不饱,大多数人都是烧饼油条一起买,很多形色匆匆上班的人,买一个烧饼夹一根油条,就那样拿着边走边吃。
豆腐脑五分钱一碗,不过买的人不太多。
其实看别人做的东西,光看是不行的,还得尝一尝味道才行。
卖早点的婶子看起来很利索,衣服外面还罩了一件白色围裙,她看出来徐桂芳已经在旁边站了很久了,就笑着招呼道,“小姑娘想吃什么?”
徐桂芳犹豫了一下,买了一根油条,一个烧饼,一碗豆腐脑,请大婶儿用刀切开了,一半拿在手上吃,一半用油纸包好了,准备给赵青青带回去。
她先尝了一口豆腐脑,一下子就明白为啥买的人不多了,可能是卤水点多了,略略有些发苦,大概是为了遮掩苦味,调料做得口重,有韭花酱,还有咸菜丝,做浇头的汤也调制的格外咸。
豆腐脑不及格,烧饼油条还算可以。
油条一根差不多半两,面没发好,有点硬,烧饼看起来大,实际上很薄,最多一两半,和的面有些软了,五香面放多了,吃到嘴里味道有点冲,但是,烧饼和油条夹在一起吃,还是挺好吃的。
特别是现在人肚子里都没什么油水,普通老百姓早上花一毛多,吃一副大饼油条还是挺美的。
徐桂芳继续往前走,她的目标是镇上的五金厂,这个厂子虽然在他们镇上,但却是县直单位,效益非常好,工人一个月工资至少都有三四十,若是加班多,一个月能拿到五六十甚至七八十也不稀奇。
总之,在这里上班的人都不缺钱。
她来到工厂门口的时候,正逢工厂上下班高峰,工人们白班的要上班,夜班的刚下班,彼此之间都认识,有的还是一个组的,你和我打个招呼,我跟你闲聊几句,简直热闹的不得了。
徐桂芳靠在马路对面的电线杆子上,专门数人头。
真是不得了,半个小时,她数到了三百多。
不过看看日头,大概早读快结束了,她再不回去太不像话了。
徐桂芳心里想着做烧饼的生意,但比起别的来都不算难,唯有面粉这一项不好解决,她手里没钱,若是去黑市买面粉做烧饼赚头就少了,想来想去没好主意,一连好几天都没睡好。
若要借,借几斤还好说,做烧饼可是要很多面粉的呀。
周六天擦黑,徐桂芳再次回到自己家,吃了一个黑馍馍,一碗熬白菜和一大碗地瓜棒子面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