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二更)
位置,纳兰明珠、索额图、吏部尚书陈廷敬以及一群大学士在下方排的整整齐齐等着他发话。
康熙翻看着奏折眉头紧皱,随手将奏折递给梁九功吩咐道:“你拿去给他们瞧瞧。”
奏折是安徽巡抚紧急递交上来的,上面用着整整齐齐的楷书、满语和蒙语转译。
“泗州飞蝗蔽天,蔓延数日里,野无遗草。”
蝗灾通常便随着旱灾而来,农作物在本来就不够的情况下,大量的蝗虫吞食农田使得百姓更加困苦不堪。
早在清朝的铁骑入关前,蝗灾便屡现不止,待入了关之后便更加层出不穷。
下面的众臣子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纷纷提出建议。
康熙对着梁九功问道:“早先就让人传太子来一道听听,他怎么还未来。”
他极为看重胤礽,时常叫他一道参与政事,有意识地让他提早为将来的继位做准备。
然而此举不仅是因为胤礽是他的继承人,更因为胤礽聪慧好学,每次都能极快地领悟到太傅和康熙的谆谆教导,而且总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梁九功悄声说道:“回皇上的话,毓庆宫那边回报太子不在毓庆宫内,想必是又到四阿哥那里去了,奴才已经命人去寻太子,想必太子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
康熙不知道的是他的宝贝太子与他另一个儿子正挤在一个小院中,就着香喷喷的炸知了喝着清粥吃得尽心呢。
待胤礽赶到南书房内,众臣子们皆都已经将治理蝗灾与安抚民心的方法讨论的差不多了。
康熙命人将安徽泗州的蝗灾情况复述给胤礽听,开口提问道:“太子,你认为该如何处理此事?”
胤礽四五岁时,康熙便开始亲自教习他识字读书,平日里他也时常手不释卷,关于此类治理蝗灾的书籍也有所涉猎。
故而康熙提问后,胤礽未假思索便能提出一堆处理办法。
“回皇阿玛,首先消灭蝗灾可用火。蝗虫如飞蛾一般喜爱扑火**,故而可以在土地中多掘土坑,待到日头落下在坑内放上篝火,蝗虫群起向火光处飞去时便可一起剿灭。然而此举只是治标不治本,应当早于岁冬之际,以犁土灭蝗卵,一旦蝗卵被消灭其余的便也不成气候。未能有效预防蝗灾,想来这是泗州知府的失职。”
胤礽顿了顿又说道:“其次,蝗灾使得地里头的粮食颗粒无收、谷价腾贵,民不聊生,普通百姓连温饱都难以维持。此时应当由朝廷、富民救济灾民开仓煮粥以安抚民心。然而此举也又弊端,势必会让灾民无端生起懒惰之心、一心想靠着朝廷的救济粮维持生计。故而这救济粮自然该给,但也应每日限量,辅之以按灾情不同进行减免钱粮,给予参与捕蝉者一定奖励,方能鼓动民众齐心协力一道防治蝗灾。”
胤礽的声音温润清雅,却是透着与生自来的自信骄傲,必要的时候还会引申论证,将治理蝗灾的措施说得是头头是道。
不光是下方站着的大臣们听得纷纷赞许点头,就连康熙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见着他话毕康熙嘴唇微动刚想开口,胤礽却是犹豫了下,兴致勃勃地说道:“皇阿玛,儿臣方才听到了一个有趣的事,正好有关蝗虫。”
康熙起了兴趣,“怎么个有趣的事?”
“有人告诉我,这蝗虫煎炸皆可,若是晒干了当虾米吃,简直美味至极。听说要比炸知了还要好吃!也不知晓这事是真的还是假的。”胤礽说的眉飞色舞。
康熙敏锐地抓住了重点,“比炸知了还要好吃?你又是怎么尝过炸知了的?”
大清的铁骑自从踏入中原后,他们就不断与蝗灾做抗争,他当然也知晓蝗虫可食用,毕竟前有李世明亲自吃蝗虫给百姓做典范,后有范仲淹书中所写“曝干可代虾米,尽力捕之既除害又佐食,何惮不为?”
胤礽被康熙传唤地突然,年清芷尚且还没来得及请他将“炸知了”的事保密,况且她便是想破了脑袋也不会想到她不过随口提了一嘴蝗虫可吃,正好撞上泗州那头闹蝗灾,又正好康熙将太子招去旁听,又好巧不巧太子还真的把这事给说出去了。
胤礽点点头,没有半点犹豫,“儿臣方才从四弟那儿回来,去的时候他们正在院子里用小铜锅炸知了,儿臣原本不肯、却是见四弟吃的开心,便尝了尝没想到那滋味真当酥香,索性一道留在那用了膳才回来。”
康熙本来都已经将早上的事抛到了脑后,如今胤礽又是提四弟又是提知了的,倒是让他无端想起树下那纤细的淡绿色背影,风吹过时露出的隐约白嫩的肌肤和殷红的唇,勾地心上像是蚂蚁进过一般痒痒的。
康熙一时走了神就连胤礽讲完都没发现,直到胤礽唤了两声“皇阿玛”,他才回过神来笑着称赞道:“知了竟然能够食用,倒也是新奇,没想到皇贵妃竟有这般玲珑的心思。”
“这可不关皇贵妃的事,是四弟院里一个宫女想出来的,就连蝗虫可食用的事也是她跟儿臣提了,儿臣才知晓的。”
胤礽全然不知晓康熙的心思,将事情一股脑地全捅了出去,一个劲地想为年清芷多捞些功劳。
胤禛院里头的宫女?
康熙不由想起早上那个轻盈美妙的身影,他脸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