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3 章 忠义千古
完李隆基与李亨这对父子的行事, 李世民总算明白了“安史之乱”为何会被仙人着提出,之称为“惊天裂变”。
——并非安禄山多厉害,怪他对手太菜。
——换做李世民的话, 挥手即可剿灭之。不,换做是他,从一开始就不会让安禄山这等人有展壮大起来祸乱天下的机会。
然而李隆基这对父子却深深大好局败坏,当初应该对手握军权的地方节度使进行制约时, 李隆基纵容无度毫不设防, 而今平定叛乱需要倚仗武之力, 无论李隆基还是李亨, 又不辨忠奸,一味猜忌。
该提防时不提防,不该猜忌时瞎猜忌,就这的货色, 哪能好好治大唐江山?
难怪叛乱一起就如野火燎原般扩散!
当然了,相较于李隆基, 李亨还算有救。要不是李隆基丢下这一个烂摊子,生在太平年间的他做个守成天子当无问题。
可安史之乱时的大唐, 需要的是能够团结一切力量扫平叛贼, 用最快的速度结束这一天, 让大唐新恢复安定的雄!
唉……时也命也!
大唐没有大汉那幸运,也强求不来。
唐太宗李世民默默叹了一口气,没有能力穿越时空去力挽狂澜的他也只能做个客,接受大唐即由盛转衰的未来——
【公元762年5月, 唐玄宗李隆基与唐肃宗李亨父子双双去世, 至死都不曾平定安史之乱。尤其是后者在位的短短六年,大唐都都笼罩在风雨飘摇的混乱中, 有叛军作乱,内有二圣相争。李隆基父子的无能、昏聩,他们不顾大局的争权夺利,猜忌功臣而决策失误,令该被早早终结的安史之乱不仅绵延了数年之久,这场动荡造成的危害更是暴风般席卷大唐天下。】
【幸运的是,大唐王朝终究国运未绝。】
【上天不曾抛弃曾辉煌一时的大唐——】
【李亨父子虽令人失望,无法消灭安史叛军,叛军这边却动自我削弱送人头——掀起叛乱的安禄山死于其子安庆绪之手,安庆旭又死于史思明之手,成功上位为叛军首脑的史思明有机会继续兴风作浪,威胁大唐国祚,却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而史朝义在叛军中的威望远不及其父,对大唐的威胁也是如此,公元763年,惨败于唐军之手的史朝义众叛亲离,自尽而死,持续了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
铮——
悲壮慷慨的击筑声突然响起,一道属于少年人的清朗歌声在每个人耳边飘荡,每一个音调都合着节拍,带着不尽肃杀之气。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天下军民也不曾抛弃曾经悬如日的大唐王朝。天子逃了,他们却没有。江山动荡之时,正是彼辈报效国之日——】
【于是,少负大才却入山修道的李泌动出山为匡扶社稷而出谋划策。天下安则归隐,天下乱则入世;得帝王信任全心托付为君尽忠,受奸臣排挤则洒然而去功成身退。历经四朝,三为帝师,两为卿相,活出了如范蠡、张良一般的传奇人生!】
水镜之中,一幕幕画浮现。
首先是一位少年神童,年仅七岁的他在皇帝和宰相前从容对诗:“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之后是稍长大一些、受天子李隆基赏识却讥讽奸臣而被放逐的青年;并未灰心气馁,反而游历山河、爱上修仙问道的他;安史之乱爆后,千迢迢出山、奔赴灵武为李亨出谋划策的他;收复两京后,谗言而受李亨猜忌于是动归山修道的他;李亨之子唐代宗继位后,吐蕃入寇,天下动荡,再次入世匡扶社稷的他……
一幕幕画飘过,水镜中的少年神童不知不觉已经去,最后的画定格在滚滚长河之上,一叶翩舟顺水而流,天际一片浩白。身着道袍的人负手而立,儒士与道士的气息融为一体,说不出的飘逸洒脱。
风吹动袍袖,也他的声音传递到远处。@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于是,戎马半生的郭子仪不惜出生入死,一次又一次被皇帝忌惮而交还兵权解甲归田,国有难时却一次又一次披甲上阵。“救火”三十年,其功冠大唐,其名留青史!赞曰:“功盖天下而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这次出现在镜中的是众所周知的郭子仪。
他的种种战绩早已在此前的盘中出现,众人已是心知肚明。此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