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载汇大爷的小心思
使用的烧杯试管都是外洋进口的,等仙人根本不敢问价钱,京城倒是新开了几家玻璃作坊,据说也能吹出像模像样的来,可家里还为嚼裹犯愁,载汇肯定没闲钱置办这些。
两夫妻虽然听不懂,但也知道这新学问确实大有门道,不禁庆幸当初的选择对了。
这些日子,载汇也打听明白,新学也分等级,一级一级往上念。
要是成绩好,能考上天津的北洋大学堂,不但学费全免,毕业后还能被各大衙门优先录用,若是成绩特别出色,能去西洋留学,船票学费吃喝拉撒全部由大清国支付,每月还给零花钱,回来后就有七品官身。
乌雅氏万万舍不得独子留洋,载汇笑她:“咱这个孩子能否有本事还两说呢,你这纯属多想。可只要他能进大学堂,今后非但饿不死,到时候咱俩养老也就有指望了。”
然后默默金溥佑的脑袋:“小子,好好学,别给咱家丢脸。”
孰料天有不测风云。
太平日子过了才半年,到了宣统三年阴历九月半的时候,京师明显人心惶惶起来。
茶馆戏院子里都在流传消息,说是武昌的新军反了!
那可是朝廷花了大价钱练起来的新军啊!据说一个能打三个绿营,四个八旗。
载汇每天下班后脸色也越来越差,显然他知道不少消息,却没法和家里人商量。
乌雅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识字,见识有限。
邻居们多是穷苦出身,与新军新政一无所知。
对他们而言,只要宣统天子还坐在龙庭上,那就是天下太平。
文的李中堂,武的袁宫保,有他们在,大清江山万万年!
载汇闻听只能摇头,显然这些人实在茶馆《永庆升平》听多了,还搞不清事儿呢。
到了春节时候,情况越发不妙,朝廷非但没把武昌的反贼灭了,四川又闹民变。
武昌说是丘八作乱,倒也没大开杀戒。
四川可不一样,把朝廷派去的总督端方都给剁了。
如此,京城阴云四起。
此刻载汇只能暗自庆幸自己当初走了时运,能谋到外务部的职司。
要知道庚子年后,原本供应八旗的铁杆庄稼倒了一大半,钱粮经常拖欠,得亏有外务部的职司,家里日子才能过下去。
再说八旗发放的钱粮是少,可也是个进项。
尤其是粮,据说刚入关时发的是都是正经白米,可随着承平日久,宗人府这边也懈怠起来,加上200多年繁衍生息,旗丁人数大增,好米好面已经供不上了。
发的都是在粮仓里放了多年的陈米,色做暗红,做出来的饭有股霉味儿,日常没人吃。
按理说发陈米早就该激起兵变了,可老天爷也偏生怪。
陈米确实不好吃,可若是配上京城特产的-苦水做出来的饭反而有股特殊香味,不少人就好这口。
所谓的苦水是指井水碱性大,味道涩而苦,平日里大凡小康之家都宁可多花钱去买甜水井的水以供日常饮用。
可偏偏苦水配老米,却成了旗人口中美味。
有些外放做官的,回京第一件事情就是关照家里下人赶紧来一顿老米饭以告慰思乡之情。
对载汇这些皇城根儿的老居民来说,能去茶馆喝茶吃烂肉面,家里有杂合面儿窝头和老米饭,这日子就能过下去。
……
宣统三年年底也就是西洋历法1912年年初,古城漫天的沙尘土似乎比往年都厉害,推门出去看,天地间黄不拉几一大片,仿佛王母娘娘家的的棒子面儿糊糊全洒四九城里了。
载汇在衙门里上班,南来北往的消息灵通。
老百姓们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袁宫保竟然是个活曹操,带兵逼宫,以天下旗人性命相威胁,要宣统爷退位,天子这时候才六岁能懂什么呢?
无奈之下,只好由东宫隆裕太后颁了《《宣统帝退位诏书》,国祚到此为止。
大清国也变成了中华民国。
载汇对此其实无可无不可,虽然是爱新觉罗皇族,但家里因为莫须有的谋逆,几辈人都没过上好日子,同宗同姓也没给过什么帮助。
反而是住大杂院这些年的日子过得舒心。
当初庚子事变那会儿战战兢兢去见洋兵,固然有邻里“公推”的理儿在,可若是他不愿意,大伙儿也不能把他架到洋兵营房不是?
那时候街坊四邻是“簇拥”着他去见洋人,可大老远看到俩翘胡子洋兵,拄着比人还高的刺刀枪站岗时,“公推”载汇的勇气全从天灵盖跑了,人群顿时一哄而散。
身边没了人的载汇笑着摇头,素日按人抖得筛糠似的,可脚步还是跟着心里头鼓点儿往这阎王殿走去。
他知道这是报答穷哥们恩情的时候。
要没有西六条胡同的邻居,他这一家人早就该投胎去了。
载汇会几句洋文,这本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可是在义和拳刚进城的时候,这点事就能让他掉脑袋。
得亏大杂院的穷哥们帮衬,才算是保住他的命。
义和拳大师兄是厉害,开坛做法能招来天兵天将,总督府台老爷见了大师兄都得皱眉头,个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