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 143. 143 各有利弊

143. 143 各有利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听神迹提到自己,朱高炽表情难得严肃,平日他总是一副和善模样,自带亲切感。

【朱高煦】:大哥怎么一提钱就严肃成这样,真抠啊。

朱高炽没有理会朱高煦的吐槽,他脑中全是神迹说的话,有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只是…

唉……

朱高炽又叹了一口气,是真没钱。

虽然如今的朱高炽还没像神迹所述监国那么多年,但也经历了他爹三次北伐,郑和下西洋两次下西洋,以及漕运疏通。

建造北平宫殿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可以说朱棣所有的功绩朱高炽都参与其中,并且负责协调各方面,协调就需要钱。

虽然在军权还有赏罚任职官员上,朱棣对朱高炽多有防备,但后勤这却对他信任有加。

朱棣对朱高炽多信任,朱高炽的压力就有多大。

但不当家便不知柴米油盐贵。

朱高炽一直隋炀帝杨广为反面教材,就怕大明的经济崩在自己手上。

如今才第三次北伐,还有两次……

【明仁宗朱高炽迁都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钱”。

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太宗朱棣显然是完全相反的理念,明太宗朱棣更注重于宏图大业,而明仁宗的目标则是守城。

接下来咱们具体分析分析。

第一,自唐宋以来,王朝的经济中心就在南方,若迁都南京,也更容易掌握江南,要知道江南地区可是纳税重点地区。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江南熟,天下足“

以江南的松江府为例,每年上供给朝堂的布匹,有三分之一是出自于松江府。】

天幕中出现一个金黄闪闪的大字。

钱!

【第二,若迁都南京,则可以停了漕运,如此又会节省一大笔开支。

京城当时大部分供给都依赖于漕运可河道常年堵塞,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疏通河道。

京城每年需要五百旦的粮食供给,而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通过漕运只能达到三百旦。

这还不算供给给军队的,为了供需平衡只能继续加大投入,随着成本的增加,一旦米从江南到京都价格自然也要长上几倍。

就这和南方的水果到北方会贵好几倍的原因,全贵在了物流上。

要是迁都回南京,粮食供给问题就迎刃而解。】

金光闪闪的大字再次出现。

“钱!”

神迹分析的正是朱高炽心中所想,为了大明的子孙后代,在他这一代必然要休养生息,不然就是走隋炀帝的老路。

【以上是迁都回南京的利,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重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接下来说说弊端,若迁都回南京,明朝对会失去对北方的控制。

一旦失去对北方的控制,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历史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但凡定都南京的王朝,就没一个国祚长的,只能是割据一方的王朝。

最大的例子就是南宋,虽经济昌盛,但被金人追着打,最后只能称臣苟且偷生,最后覆灭。】

听到这,朱高炽心底一沉。

这点他不是没考虑过,但是明和宋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朱高炽】:大明正是上升期,且父亲五次北伐,瓦剌他们暂无力攻打。

朱高炽向神迹说出自己心中所想,也是向他爹朱棣说出自己心中想法。

朱高炽知道自己在武德方面不行,于是以仁政为首,且战乱后的大明需要休养生息。

【可一旦瓦剌还有鞑靼他们死灰复燃,已经偏隅一方的大明王朝还有能力抵御么?

明仁宗朱高炽可以,好圣孙朱瞻基可以,但是朱叫门那个混蛋玩意行么?

人的劣根性,居安不思危,特别对于从未上过战场的后代皇帝。

有长江之险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有江南富裕给他们带来的国家强盛的假象。

后代皇帝还有能力抵御外敌?】

乐瑶的这一问把朱高炽问住,自己可以,儿子可以,可是到了孙子辈呢?还可以么?

【迁都南京另外一个弊端,会造成南北差异越来越大。

即便明朝在科举上分“南北卷”,但是北方的落后不仅仅是分卷就能解决的。

科举可以分卷,但是百姓怎么分?】

朱高炽再次沉默。

“那到底迁都北平对不对?”朱高燧忍不问,他自己想不明白。

【以上就是迁都南京和迁都北京的利弊,各有利弊。

对于迁都北京到底对不对,迁都南京是不是会更好,相信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乐瑶在这耍了个心眼,她查阅了大量资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南京派和北京派都有各自的论据。

乐瑶知道自己的水平不行,她就不多言了,反正相信历史呗,明朝最后的确是做到了天子守城门,君王死社稷。

“什么答案???”朱高燧和朱高熙齐声问道,“对还是不对???”

朱高煦着急的拍大腿,怎么神迹也说话说一半啊!

【接下来咱们说说明仁宗第二个叛逆举动,他上位后停了明太宗朱棣一直坚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