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第 127 章
往六部中有实权的高官,从侍郎起,要送都是这个数目,少的他们便不收,收的笔数也少。
侍郎往下,多于三百的,都不收,只是收的笔数多些。
“四十贤人”便是指孔门内四十位有名的贤者,乃是纹银四十两;“聊赠一枝春”则是指的做梅花诗之时,咏梅往往各得一字,八韵、十韵都是常见的作法,各是纹银八两和十两。
王玚提的这两个便是底下长送给翰林们的炭敬的数目,多的三四十连,少的便十两八两的,三五两也是有的。
这些便不好拒绝。
刘博闻纵是再怯懦迂腐,也不致就连十两八两的炭敬都不收的。
果然他点头应了,“不敢自比先贤,本分内的典籍、诗韵是不敢忘的。”
“那文华兄这是为何?”
刘博闻苦笑一声摇头,“是家事,老父病了,家母身子也不见好,我接了他们来养着。耗费便大了些。”
王玚叹了口气,嗔怪道:“文华兄不该早同我说!我家里别的没有,早些年我身子单弱,大夫还是养了不少的。便派几个去,给令尊令堂诊治也是应当的。”
刘博闻纯孝,闻言不由大喜,连声道谢不止,感激之色溢于言表。
王玚摆手笑道:“如今我家里就我一个,大夫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上门诊治,倒还是好事了。”
刘博闻眼见着放松下来,热心帮着王玚搬了一上午的典籍,王玚几次阻拦,他俱是不肯,只好罢了。这倒是让王玚省了不少的事儿,多修了几条。
至午间,他已修了两条多,便起身道:“文华兄,我不能多待了。所幸今日做的还好,只是剩下这一点收尾的活儿便要拜托了。”
刘博闻忙满口答应,又起身相送。
两人在门外道别,刘博闻看着王玚家里来人接了方才转身回去。
这次出来的就只有两个,梧桐和滇杨。
梧桐上了马,跟在后头问道:“大爷,咱们这是要往哪里去?”
王玚出了内城,到了外城的街上便纵马狂奔起来,这时才头也不回答道:“武侯亭。”
梧桐和滇杨两人虽是满肚子的疑问,只是路上寒风冷冽,嘴都张不开,只好罢了。
王玚纵马狂奔直至出了城方才慢下来。
武侯亭就在城外十五里堠处,王玚一行人速度极快,不至午时便赶到了。
王玚远远瞧着武侯亭内已经围起了厚厚的帐幔,心里大松一口气,猜对了!
三人走的近了,便有一个短打扮的武士模样的人迎上来,言简意赅地问道:“可是王玚王大人?”
王玚点头,那人便领着他要往亭内走,“我家主人已经在等着了。”
梧桐和滇杨也要上前,却被左右窜出来的人拦住,急得梧桐叫道:“你们这是做什么!”
王玚在前头听见,回身摆手,示意他们在外边守着,梧桐两人这才罢了,只是仍绷得紧紧的,眼珠盯着王玚一错也不错。
亭内围着厚厚的帷帐,帷帐内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男子,看上去温和稳重,十分斯文的样子,只是身子似乎有些弱,亭内围着帷帐还点上了火炉,他还披上了厚厚的裘衣。
王玚不过是抬头看了那人一眼便重低下了头,上前躬身道:“三殿下。”
来人便是承元帝三子,钟坚。
承元帝膝下有不少皇子,只是不知为何全都身子单薄,到如今上了玉碟的足足排到了十二位,可存活的,不过只有三皇子、五皇子、六皇子、八皇子和与三皇子同胞的九皇子以及才满五岁的十二皇子。
大皇子和二皇子都是得了天花去的,三皇子便是承元帝的长子了,又是得宠的周贵妃生的。
王玚心中暗叹,怨不得旁人把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了。
钟坚上前一步亲自扶起了他,温和道:“小王大人果然聪敏过人。”
王玚忙道:“殿下过誉了。”
钟坚摇头笑道:“不是过誉,不如小王大人说说,是怎样想到的这里?”
王玚便知道,这是考校了。
他恭敬道:“殿下递来的帖子上,本应是‘戌时’却写成了‘戊时’,臣想,殿下断不能出这样的差错。”
“后来看了内容,又仔细想了——‘戊’字,音‘午’。”
“音午,便是叫臣午时来此。”
钟坚轻轻拍手,赞道:“果然不同凡响!”
“只是,”他话锋一转,“你又是如何知道午时来此处的?”
“也是殿下提醒的,”王玚从容不迫。
钟坚略一伸手,“愿闻其详。”
王玚微微一笑,显出少年人的意气风发来,“殿下封皮上写的‘亲拆’,这‘拆’字用的奇怪。还是看到署名上臣才明白了——恕臣不恭,殿下上下钟坚,又提醒了臣用拆字法。两字拆开,右边是“重”、“又”两字。”
“‘戊’字意为‘武’,又是天干第五支。”
“重、又,便是五,重五,又五,是城外十五里处。”
王玚话至尾声,最后总结道:“恰巧城外,据臣所知,十五里堠处有一亭,乃是为纪念诸葛武侯所建,就叫‘武侯亭’。这亭子是平时春日赏雨冬日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