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晋江独家
梅子和小梅一见,也笑嘻嘻的,绝口不提回乡之事。
习惯了城市生活,回到农村是一种考验。父亲跟她们说,不能丢了革命传统。可说归说,还是想留在城里。
*
到了大年初二,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家里一下安静下来。
田小苗以为大旺和梅英会多住几天。可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就跑回来了。
孙梅英悄悄地说:“哎,不行啊,实在是呆不住……”
田小苗憋着笑。
农村变化大,可跟城市却没法比。不管是大旺还是梅英,跟以前都不一样了。他们早就变成了城里人,习惯了现代化生活,尤其是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之后,再也不想手工劳动了。
田大旺也有感触,特意嘱咐道:“梅英,给咱二哥家也买一台洗衣机,双缸的,带甩干那种的……”
田老汉和袁氏住在田大壮家,吕秀蓉照顾得很周到,成了村里有名的孝顺媳妇儿。当然,孙梅英寄回来的钱和包裹,也一并交给了吕秀蓉,没吃啥亏。
老家那边很平和,许凤莲年纪大了,也很少作妖了。
田大顺和田大壮都退休了,在家里歇着。闲了,就去城里逛逛。
杠子在县武装部,担着职务,回老家有小汽车接送,很有光彩。村里都高看一眼,说:“杠子跟小苗一样有出息……”
吕秀蓉暗自得意,可面上装着很谦虚的样子。
日子越来越红火了,村里没人比得上他们家。
老宅子都翻盖了,青砖大瓦房,带着门楼子,垒着院墙。电视机也搬回来了,二十寸黑白的,架着天线,卫星节目都能收到,整个村子都跑来观看。自从通了小水电,家家户户都扯了电线,装了电灯,可电视机就这一台,稀罕着呢。
日子好了,村里盖房子的也多。
开春之后,就要动工了。
粮食够吃,还有宽裕的,再加上副业什么的,挺红火。村里办了加工厂,自产自销,不再指望着镇子上了。业务员们全国各地到处跑,厂子搞起来了,自家的腰包也鼓了。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起到带头作用。
计划生育也搞起来了。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听到这个口号,田小苗哑然失笑。
按照最新的人口统计,我国人口已达10.7亿,青壮劳动力占比很大。可城镇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只好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谁也未想到,三十年后会反过来,提倡多生多育。
田小苗感叹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策略,即便怀恋着昔日的荣光,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否则,就落伍了,会被时代淘汰的。
*
春节,就这么过去了。
京城那边打来了电话,外事委员会成立了一个临时工作小组,想让田小苗过去,担任副组长。
田小苗有点犹豫。
她不想离开家,离开冬子。可国家需要她,需要出谋划策,提供参考意见。
柳冬生也不想小苗过去。
那边太复杂,工作起来很累。
田小苗考虑一下,还是服从组织上的安排。
“冬子,就三个月,很快就会回来的……”
田小苗踏上了征程。
回来时,已是夏天。
她的工作卓有成效,上面已经注意到了文化领域的问题,并提出了反对意见。对国际方面也很重视,已制定了应对措施。
只要重视起来就好,一定会把损失降到最低。
接下来,会遇到困难。可我们经受住了考验,没被人家带到沟里。经济过热的问题也捋顺了,前进的步伐并未停滞。
回到家,只觉得累。
田小苗休息了几天。
这时,学校放暑假了,她想起了当初的承诺。柳冬生也抽出了空闲,说:“回去看看,带着甜甜和茂茂……”
梅子很感兴趣,说:“哥,把娃娃们都带上吧,接受教育……”
这么一来,小苗一家、梅子一家、小梅一家,连大人带孩子十多口子,浩浩荡荡的。为了不引起注意,都穿着便衣,像是旅游的。
回到家乡,住了一晚。
第二天,就去了烈士陵园。
松柏掩映,庄严肃穆。
到了陈淑英烈士的墓碑前,柳冬生面色凝重。
“甜甜,茂茂,这是陈淑英烈士,也是你们的奶奶……”
甜甜和茂茂代表小一辈的,恭恭敬敬地献上了花环。
田小苗等人摆上水果、点心,燃起了一炷香。
大人们站成一排,孩子们跟在后面。
田小苗斟上酒,柳冬生端起酒杯,撒在了碑前。
“娘,我们来看您了……”
柳冬生领头,一家人鞠躬行礼,拜了拜。
这不仅仅是英雄,更是亲人。他们不曾忘却,小一辈的也要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