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晋江独家
搞活经济,不得不利用外来资本,甚至做出某种让利。但节奏要把握住,底线要坚持住,思想不能丢,文化不能丢,否则会出大问题。
现在已经有苗头了。
过度追求市场化,造成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老百姓颇有怨言。高校也出现了问题,一些大学生厌学,不务正业,忙着摆地摊赚钱。另外一些盲目崇拜西方,追求什么自由,很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也容易被利用。
这是她正在撰写的分析报告,从国际形势的角度,发出预警。
“那些海外归来的学者,若是理工科类的还好,那些人文、经济类的得注意,贩卖的不是焦虑,就是资本主义那一套,想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作为昔日的情报专家,徐立方也有同感。
那些人很有市场,势力也很大。
他有些担心,就提醒道:“小苗,要注意方式方法……”
“徐伯伯,您放心,我会小心的……”
外事办公室侧重于国际关系、军事、国家安全等方面,田小苗的报告超出了职责范围,可她还是义无反顾。
对白奕雄也要注意。
“如果只涉及到经济层面,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从政策上去监管,去补漏洞……如果涉及到安全方面,要提前应对……”
像白奕雄这样的人,唯利是图,跟政治.牵扯不深。可他背后的资本就不好说了,一些基金,或多或少有着米帝的身影,最热衷的就是跟学术、文化、教育捆在一起,搞个赞助,把那些文人学者变成自己的传声筒。
一场谈话,就像一次思想上的碰撞。
徐立方再次感到了小苗的不凡。
他看着小苗,不禁想起了当年。那个小姑娘也是这样,聪明机智,目光坚定,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走来的。
*
田小苗的敏锐,让她与众不同。
虽然,她想低调一点,可哪里掩饰得住?
因为表现突出,上面通知她去京城参加某个会议,估计要半个月。
“小苗,你放心去吧,甜甜和茂茂就交给我了!”
柳冬生一拍胸脯。
可他工作这么忙,哪里顾得过来?
柳进原就接了过去。
再过几天,就放寒假了,让两个娃娃跟着他练习书法。小梅也乐颠颠的,说要教甜甜茂茂唱歌、拉琴。娃娃们都在学手风琴,梅子是老师,小梅不服气,也想凑一把。
孙梅英听说后,也打来电话。
“小苗,我搬过来,看着甜甜、茂茂……”
“好,让娘费心了……”
田小苗嘴上这么说,可担心长辈们溺爱孩子,不怎么放心。
可工作上的事儿不能耽误,田小苗还是出发了。
抵达京城那天,正赶上下雪,白茫茫的一片。
江黎明来接站,开着车直奔西山会场。
参会的同志都是各方面的专家,田小苗很少发言。她跟江黎明坐在一起,像过去那样配合得很默契。
开会期间,田小苗听到了一个好消息。
在中断了九年之后,中.苏两国的边境谈判要重新开始了。这是关系缓和的征兆,预示着北方边境压力的解除。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田小苗和江黎明很欣慰。
和平了,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从京城回来,已是腊月二十九。
马上就要过年了,田小苗有话想跟徐伯伯说,就提着两封点心去探望。这是从京城带回来的特产,一大箱子,每家都尝尝。
在徐伯伯家,田小苗碰到了一对夫妇。
他们戴着眼镜,头发花白,面容清瘦。衣着也很简朴,带着七十年代的印记,跟沪上的时髦截然不同。
一问才知道,是张鸿博夫妇。
他们回到了沪上,在研究所工作,是船舶设计方面的专家。到了退休年龄,依然不肯退下来,说要继续发挥光和热。
田小苗不禁想起了张建设。
当年的那个物理系高才生,还在京城的某家研究所吧?
隐姓埋名,默默奉献。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不计个人得失,把国家看得比什么都重。那种为国献身的精神,是时代所特有的,也是后世无法追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