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朝大昏君 > 第452章 煤炭2

第452章 煤炭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砍这么多柴火,没什么事情吗?”

“皇上,其实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秦金看到朱厚熜主动提起柴火的问题,立马回答道:“太宗文皇帝定都北京之后,京城所需要的柴炭,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期初朝廷为了解决京城柴炭问题,在保定成立了易州柴炭厂,主要是从太行山北部获取林木,然后变成木炭。十年之后此地林木砍伐殆尽,朝廷就把易州柴炭厂移到真定。但真定离京城太远,七年之后朝廷重新把易州柴炭厂移回保定府易州。不过是移到了易州西北几十里的地方。”

秦金对于这些事情,完全是随口就来。

朱厚熜都听得入迷。

秦金继续道:“经过这么多年对京城柴炭的供应,目前保定府、真定府一带几乎没有多少林木。因为这一地带林木日渐稀少,因此地方军民开始砍伐京城北面的林木作为柴薪。丘文庄公(丘濬,明孝宗时期的文渊阁大学士)在孝宗敬皇帝之时,曾给孝宗皇帝上疏:京师西边山岭,原本林木茂密。然因薪炭之故,营缮之用,伐木取材,折枝为薪,烧柴为炭,致使木植日稀。朝廷应于边关一带,东起山海,以次而西,于其近边内地,随其地之广狭险易,沿山种树。”

“弘治二十年的时候,孙久峰(孙交)也提出过:永乐时,边关林木茂密,暂役沿边隆庆等卫军士采办薪炭,因循未革,其后无木可采。山上林木有限,京城却用度无穷。朝廷应该在无碍山地设法种树,岁以百万计,以为后来薪炭之需。”

秦金说了丘濬的报告,内阁阁臣赵璜补充了孙交的报告。

赵璜之前是工部尚书。

秦金说的易州柴炭厂,其实就是隶属于工部的工厂。因此赵璜对这些事情也是比较熟悉。

朱厚熜心中是大为叹服。

丘濬此人朱厚熜不是很熟悉,只知道他是明孝宗年间的内阁阁臣,谥号“文庄”,算是评价相当高的一名大臣。但死的太早,朱厚熜还没出生他就死了。

而孙交朱厚熜是非常熟悉的。

和朱厚熜老爹兴献王交情莫逆。朱厚熜登基之后,孙交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户部尚书,总督仓场。

朱厚熜没想到的是,所谓的植树造林,并不是后来人发明的,也不是只有后来人才知道。在大明朝的时候,这些朝中大臣已经是看到了问题。甚至给朝廷建议,要多种树。

“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对朕说这些。”

“臣惶恐。”

“臣知罪。”

在场的大臣都是请罪。

朱厚熜摇摇头。

心里也有些明白。明孝宗是读书人心目中,一个比较完美的君主。因此不管明孝宗这个皇帝到底如何,但他下面的那些大臣,还是非常愿意提出各种建议的。

毕竟明孝宗性格算是比较好的。

只要不是触及底线的时候,明孝宗都不会怪责下面的臣子。这样的领导,虽然决断力缺乏,但很容易激起属下的主观能动性。

而到了明武宗就不一样。

他可不是明孝宗那么好脾气,好说话的。从登基开始,不知道贬了多少科道官员,甚至廷杖下去不知道打死过多少官员。明武宗南巡,对于反对的官员实施廷杖,死伤惨重。

面对这样的皇帝,臣子当然会谨慎。

甚至明武宗南巡的时候,阻止明武宗南巡的官员,主要是京城中下级小官。反而是科道官员少了很多。就是因为科道官员实在是被明武宗整怕了。

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大臣都不愿意说话。

等朱厚熜登基,各种事情太多。大家关注的事情陡然多了起来,就没有明孝宗那个时候一样,有人关注这个问题。这一次要不是朱厚熜提起,估计再有人提起这个问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都起来吧。”

“谢皇上。”

“意思是京城北部和西边,现在都没有多少林木了?”

“是。”

秦金比之前谨慎很多。

道:“皇上,目前的确是情况不好。因为林木减少,柴薪价格大涨。在京城一百担木柴的价格已经是十五两,一百担木炭价格更是高达四五十两。一些好的木炭,一百担价格甚至达到七八十两。”

“一百担?如果是普通家庭,一年能用多少木柴?”

“如果是正常使用,一百担木柴也就是一个家庭一年的使用。特别是到了冬天,木柴的使用就会翻倍的增长。但十五两银子,就算是在京城,一般的家庭也是承担不起的。他们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是二三十两。因此对于京城普通百姓来说,木柴是家庭最大的负担。”

朱厚熜叹口气。

没想到柴火都这么贵了。

十五两银子,就算京城百姓收入高,那也不是小数目。其实不要说是普通百姓,就是京城有一定品级的中小官员来说,十五两银子都不是小数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