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223 朝廷变化
“基础打得不错,但进展速度有些慢。”
要进行内阁阁臣廷推,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毕竟内阁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朝廷日常事务,现在都是内阁处理。内阁虽然没有人事权、行政权,但在人事权、行政权的话语越来越重。
朝廷重要政策的出台,皇帝都是先和内阁阁臣商量。
所以朝野上下的朝臣,也都是想要进入内阁。真正能够辅佐帝王,实施自己的心中抱负。这一次的内阁阁臣廷推,很多人,很多派系,都做了充足的准备。特别是王瓒和王宪两个人,真的是做了十足的准备。可是之前发生的事情,重重的打击了王瓒。
真的是如此。
李承勋还没有入京,但以李承勋的资历、功勋,入京之后官位不会太低。还有蒋瑶即将入京,已经是确认了税务总司副总司长的职务。
从一个正二品的地方布政使,一跃成为正三品的京官,跨越了一大步。
可是他们两个人认真说起来都是杨廷和派系的官员。
都受到了重用。
完成了从地方入京的进步。本来这两年王瓒他们不停的打压杨廷和派系的官员,成果是越来越好。可是这个时候李承勋和蒋瑶入京,让之前的努力都失去了作用。
而且王瓒这边呢?
本来寄予厚望的盛应期,却自动选择去辽东,不参与接下来的朝廷人事安排,给了王瓒一个巨大的打击。朱厚熜这一系列动作,虽然表面上没说什么,但立马让那些朝臣有了更多的想法。
不少朝臣之前的确是看到王瓒的强势,看到了皇帝对于王瓒的宠信,因此开始慢慢的倒向王瓒。
愿意在廷推当中支持王瓒推荐的人选。可是看现在的情况,他们发现风向不对。皇帝虽然没有厌弃王瓒,但明显是不同意王瓒想要一家独大的想法。因此一个个都在考虑,接下来要怎么选择。而在廷推内阁阁臣之前,朱厚熜则是和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说话。
“皇上,都察院改革,铺开的摊子太大,缺乏独当一面的官员。这也是都察院改革进展缓慢的原因。”
高友玑开口。
都察院改革,一直在推进。
到现在已经有五个省份,开设了省都察院。但相比起整个大明朝来说,这个速度不算是很快的。整个大明朝以前是两京十三省,辽东开省之后现在是两京十四省。
速度是比较慢的。
不过高友玑也是委屈。因为都察院改革,需要大量的官员。毕竟每个省都要设立一个省都察院,省都察院都御史,正儿八经正三品官员。一下子多出来十几个正三品官员,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上哪里找那么多的正三品官员。
而且这可是都察院。
高友玑也不能随便拉个人过来,让他担任省都察院都御史。毕竟是都察院改革,如果出现问题,直接影响改革的效果。因此高友玑是慎之又慎。
选择的都是操守很好的官员。
因此进展慢了一些。
“不是因为看上了其他位置,慢待了都察院工作。”
“臣不敢因任何事情慢待都察院工作。”
高友玑大惊失色。
立马躬身,为自己解释。
袁宗皋活着的时候,对于高友玑的评价很高,认为高友玑是大才,对于高友玑是非常的赞赏。高友玑在官场三十六年时间,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政治敏锐性还是很强的。
从这几日朱厚熜的做法,高友玑已经是嗅到了一种危险的信号。
高友玑是堂堂的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当然不需要投靠王瓒,给王瓒办事情。不要说是王瓒,就是内阁首辅费宏、内阁次辅杨一清,他们也没有资格让高友玑投靠。特别是都察院改革之后,都察院权力大增,整个朝廷只有朝廷重臣拉拢高友玑的,高友玑是不可能主动投靠某个人的。
但高友玑同样在朝中根基有限,加上又是铁面御史出身,因此是属于孤家寡人的。是因为有了皇帝和当初的吏部尚书袁宗皋,才能够有现在的地位。袁宗皋死了,高友玑当然是需要在朝中找一个政治盟友,抵御朝中风浪。显然最适合的就是王瓒。
两个人都是皇帝提拔的官员,加上两个人都是浙江人,算是有同乡之谊。而且两个人在朝中都是根基有限,因此两个人有合作的基础。
这两年高友玑是帮了王瓒不少的。
这一次出来了两个内阁阁臣名额,高友玑也准备拿下一个。王瓒也是大力支持高友玑入阁,这样加上王宪,他们在内阁就有三个名额,而且都是受到皇帝宠信的官员,这样在内阁的话语权大大增加。
但现在高友玑不敢这么想了。
皇帝的心思难以捉摸。
现在皇帝看起来很随意的问自己,但高友玑可是吓了一跳。从皇帝这几天的做法来看,皇帝怎么可能是随意的开口,因此高友玑赶紧表明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