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214 天津直隶州
嘉靖五年十月十六日。
关于陈九畴的处罚出来了。朝廷收回因为肃州之战,给与陈九畴的所有赏赐,包括任命陈九畴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职务。接着撤了陈九畴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之职,撤了陈九畴巡抚甘肃的职位。
然后陈九畴降六级使用。
任命陈九畴为陕西巡按御史。
可谓是一撸到底。
陈九畴品级最高的时候,可是都察院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这一次直接撸到底,成为了正七品的巡按御史。不过虽然降六级使用,但大家都知道,皇帝这是保了陈九畴。
要不是皇帝保陈九畴,那么陈九畴就算不掉脑袋,也会充军。现在正七品巡按御史,还是给了他一个机会。至于陈九畴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那就要看陈九畴的表现。
至于陕西都御史王辅,功过相抵,被贬为民。
他们家本来可以世袭卫指挥使,但朝廷取消他们家的世袭武职,他的后人以后不能世袭卫指挥使。不过对于王辅的处罚,不影响他的后人考科举或者是考武举,只是他们家从世袭武将世家,成为了普通地主之家。
当然其实王辅并没有完全成为平民。
王辅这样世袭武职,从小在军队中长大,而且在边关打了二十年仗的将军,就这么变成农民,也是一种浪费。所以王辅虽然被贬为民,但被武学聘请为老师。
朱厚熜担心武学老师拉帮结派,因此成立武学的时候就有限制。那就是武学老师就是老师,可以去军队“实习”,看看军队新的按照。但绝对不允许武学老师以后转到军队当中。
王辅就非常符合这个要求。
被贬为民之后,王辅这辈子都没有机会重新上战场。让他在武学培养一些基层军官,最为合适不过。这也是朱厚熜比较可怜王辅。
因为这一次的事情,最大的责任还是陈九畴的责任。王辅虽然第一次战报有误,但这只是在战争当中的问题。后面未能核实,直接上报的陈九畴问题更大。
肃州之战的时候,王辅很是英勇,就在一线指挥部队打仗。所以朱厚熜算是给王辅一个新的机会。
这样轰轰烈烈的陈九畴谎报战果案落下帷幕。
不过此时朝廷还发生了一个事情。
通政使席书以身体原因要求致仕。
这倒是没有什么阴谋,而是席书的身体真的不好。虽然没到卧病在床的地步,但处理通政使的工作越来越难。通政使负责奏折上下流通,事情还是不少的。
席书的身体承受不住。
这几个月席书的身体一直是病恹恹的。
朱厚熜派御医看了席书的身体情况之后,御医的回答是席书的身体真的不是很好,按照现在的情况估计没有几年时间。因此朱厚熜批准了席书的致仕要求。席书自从成为通政使之后,过得也不算是很痛快。他一直是希望皇帝能够让王阳明入京主持朝政。
他平时没事就会讽刺内阁的一些阁臣。
和他交流频繁的,就是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霍韬,还有就是从吏部郎中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方献夫。这三个人平时就在一起,都对于内阁抨击颇多。
讽刺费宏是老好人,讽刺蒋冕心胸狭窄,讽刺杨一清不懂天下事,更讽刺王瓒能力平平。
他们认为王阳明大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只有王阳明才能够统帅内阁。
所以席书是几次给朱厚熜上疏,希望朱厚熜可以重用王阳明,让王阳明入阁。但朱厚熜每每都扣住这些奏章,并不召唤王阳明入京。这让席书是很失望的。
身体不好,想的太多,造成了现在席书的情况。
席书致仕之后,吏部廷推新的通政使。
吏部尚书王宪,选择候选人名单的时候,把南京工部左侍郎王宪放在了候选人第一的位置上,表示宋景是他这个吏部尚书支持的。不过虽然王瓒和王宪力挺宋景,但朝廷重臣并没有多少人喜欢宋景。朝廷很多人,是不喜欢杨廷和这样强势的内阁首辅重新回来。但不代表他们就愿意看到王瓒、王宪他们扩张势力。
特别是王瓒。
对于很多朝臣来说,王瓒只是因为拍皇帝马屁,才混到了内阁阁臣的位置。就算是说服了皇帝,罢地方镇守太监,收获了很高的名声。但那只是在一些不知道内情的读书人那里,真正的朝廷大臣谁不知道里面的情况。真正想要罢地方镇守太监的,很明显就是朱厚熜这个皇帝的想法。只不过是借了王瓒的手而已。
这样的内阁阁臣,他们实在是看不起。
因此王瓒想要推宋景上位,很多朝中大臣都反对。不过在一次“小廷议”当中,朱厚熜突然提起宋景当年稳定山西的功劳。朱厚熜看起来很是随意的提起,然后立马就开始说其他话题。
但大家都是老狐狸。
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皇帝没事干,怎么会提起宋景的名字。联系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