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朝大昏君 > 第321章 205 丁忧

第321章 205 丁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丁忧三年,影响朝廷之事,是否孝大于忠。”

“若朝廷真有需要,可视情况而夺情。忠依旧大于孝。”

李时不明白皇帝为什么突然开始谈忠孝问题。

以前朱厚熜在经筵日讲提问题,主要是问治国的问题。或者对于古代的一些故事,或者一些地方风俗之类的感兴趣。今天这是李时给皇帝讲课以来,第一次被朱厚熜问关于“忠孝”的问题。李时甚至在想,是不是有大臣惹怒了皇帝,让皇帝怀疑他的忠心。

又或者是皇帝想要敲打自己。

因此皇帝才会问“忠心”的问题。正因为把握不住皇帝的想法,所以李时是真的很紧张。

但李时知道一点。

在皇帝面前,没有比“忠心”更重要的事情。皇帝最看重臣子什么,不是臣子的才华,也不是臣子的耿直,而是臣子的忠心。一个臣子如果没有忠心,那么臣子一切的长处,对于皇帝来说都没什么用。就算你拥有经天纬地之才,没有忠心,那么皇帝就不可能信任你。所以自古以来皇帝最欣赏的就是忠心的臣子。

因此面对朱厚熜的问题,李时知道自己必须要表现出忠大于孝,让皇帝看到自己的“忠心”。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只要掌握这个中心点,那么怎么回答都不会有问题。毕竟天地君亲师,君是在亲的前面,甚至大家都是称呼为“君父”。君不仅仅是君,还是“父”。

很滑头。

不过这就是李时的性格。

李时现在是翰林学士,掌翰林院。翰林学士已经有资格在内阁会议的时候参与,虽然没有权力参与内阁决定,但也是可以发表自己意见的。甚至到了翰林学士的地位,其实和内阁大学士没什么两样。都是皇帝的秘书,都可以直接给皇帝出主意。

翰林学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甚至都不用过渡六部侍郎的位置,可以直接成为礼部尚书的位置。如果皇帝喜欢,还可以不渡过六部尚书,直接成为内阁阁臣之一。

翰林学士真正的皇帝近臣。

但正是因为如此,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更是需要小心谨慎,不能在皇帝面前说错话。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失去皇帝的宠信。

听到李时的回答,朱厚熜继续道:“朝廷奸臣当道,作为臣子何为忠?”

“劝谏皇上,远离奸臣,此乃大忠。”

“朝廷奸臣当道,官场乌烟瘴气,请辞归家隐居,忠否?”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奸臣同流合污,不与官场污秽同污,虽不算是大忠,然也是小忠。”

李时是聪明人。

和皇帝说话,虽然只有自己和皇帝,但李时还是相当谨慎。

隔墙有耳。

自己跟皇帝说的话,说不定就传到了外面。因此任何话,他都是想了又想,不敢胡说八道。大明官场上,最常见的就是看不惯某些朝中重臣,或者仕途不得意,就直接辞职回家的官员。

然后在家里隐居。

等时机有利的时候,就谋求起复。

不说别的,杨慎就是如此。

杨慎是状元出身,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名满京城。入仕之后,又有杨廷和这样的老子,所以非常受官场关注,明武宗也是颇为照拂。可是杨慎入翰林院之后,几次劝谏明武宗。但明武宗是明孝宗唯一一个儿子,从小就是在宠爱当中长大的。那些清流劝谏皇帝,那都是直愣愣的,明武宗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接受。

所以慢慢的明武宗开始疏远杨慎,到了后来都不愿意召见杨慎。

看到明武宗不接受自己的劝谏,杨慎果断选择辞官。

回家隐居。

反正朝中有他老爹杨廷和,他并不担心。

等到明武宗驾崩,朱厚熜登基之后,杨慎才选择起复。

不仅仅是杨慎,不少朝廷重臣都是这样选择。

局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自己政敌手握大权都会时候,会选择急流勇退,回家观望朝中局势。一直等到对自己有利的时候,重新选择起复。反正这些朝中重臣都有大量的门生在朝廷,需要起复的时候,这些门生就会鼓噪,给起复制造舆论。

所以这种事情在朝中很普遍。

说实话,如果李时碰到这种情况,也会如此选择。可是皇帝问是不是忠,他当然不敢说这是“大忠”。但也不敢批评,因为大明朝多少官员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自己骂了,传出去自己以后怎么在官场混。所以他扯出了“大忠”,还有“小忠”,弄了一个进退自如的办法。

朱厚熜笑笑。

李时真的是左右逢源,这种能力很出色。

“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民、重社稷、重君,何种官员为忠?”

“荀子有言,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