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君臣会3
“张璁,你是支持海贸还是海禁?”
朱厚熜一句话,让张璁浑身冒冷汗。
张璁可是知道,朱厚熜的宠臣之一夏言,在大礼仪之争当中立下大功劳的夏言,就是因为在海贸的问题上激怒了朱厚熜,被发配到天津。从朱厚熜派遣吴廷举去浙江,到发配夏言去天津都可以看出,平时对于海贸态度暧昧的朱厚熜更偏向于支持海贸,反对海禁。
如果这个时候是严嵩在这里,肯定是立马表示自己赞成海贸。但张璁不是严嵩,做不到严嵩那样,什么都完全跟着皇帝的想法走。这才让张璁左右为难。因此张璁犹豫了一下道:“皇上,臣对于海贸了解不多,也没有专门了解过海贸情况。但臣看到的情况来说,海贸对于地方政府负担很重,市舶司内部争权夺利严重。而且从这几十年的情况来看,朝廷在海贸当中也没有任何的益处。”
“那你是赞成海禁了?”
朱厚熜有一些失望。
毕竟自己中意的这些大臣,好多对于海贸都是持反对的态度。内阁首辅杨廷和目前对于海贸是无所谓的态度。不过作为内阁首辅对于海贸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本身就表明杨廷和的态度,那就是对于海贸没什么热情。袁宗皋、王瓒、王宪这些帝党对于海贸也是不闻不问。
其他像夏言、霍韬这些朱厚熜比较喜欢的官员,准备提拔的年轻官员,一个个都是海贸的反对者,夏言更是海禁的重要推动者。就连此次打造渤海几个重要港口派出的官员毛伯温、张经、何鳌这些人,对于海贸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并不算是海贸的支持者。
没想到现在连张璁也是一样。
对于海贸的态度比较消极。张璁可是朱厚熜确认的未来大明朝改革的领导人物,也是未来大明朝领导朝政的内阁首辅候选人。但他对于海贸也是这样的看法,朱厚熜怎么可能不失望。
当然也没有怪责张璁。
因为在这个年代支持海贸才是另类的官员,张璁他们的想法才是主流的。
“不,臣不赞成海禁,最起码现在不能海禁。臣祖籍福建,生长于浙江温州府,沿海地区有百万百姓以海为生计。若厉行海禁必将会影响这些百姓生计,必然会闹出大乱子。就算是要禁海,也必须要一步一步慢慢来。”
“嗯。”
朱厚熜想了想道:“目前彭宪臣(彭泽)丈量北直隶官田,你是怎么考虑的?”
朱厚熜转移了话题。
张璁给朱厚熜的答案,不是朱厚熜想要的答案。
但朱厚熜并没有继续说什么。在朱厚熜已经发配了夏言的情况之下,张璁还是没有表态支持海贸,可以看出张璁的内心当中对于海贸没有那么热衷。
不过张璁是聪明人,今天朱厚熜面对面和张璁谈起了这个问题,张璁回去之后必然会仔细考虑海贸的问题。朱厚熜希望的是,张璁能够自己看到海贸的优势。
而不是因为朱厚熜的原因强迫接受。
只有自己愿意,以后张璁在高位上,才能够真正的推动海贸的发展。
“皇上,臣认为清丈官田,不仅仅应该在北直隶,应该是推广全国。全国的官田都应该丈量,且不仅仅是官田,全国的田地都应该重新丈量。地方投献之风非常严重,隐匿田地更是很普遍。臣敢保证,一旦全国丈量田地,朝廷收税的土地规模可以翻一番。朝廷每年的税收可以增加一倍。到时候全国田赋可以达到四千万石,户部太仓每年的收入可以有近千万两。”
“你的意思是,要清丈全国田地?”
“是,皇上。田地才是朝廷稳定的根基,大明朝百姓稳定的根基。但目前地方侵占官田、民田情况严重,连军屯被侵占也是明目张胆。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朝廷赋税的降低。清丈土地,稳定全国土地,那么朝廷税收就可以稳定,朝廷就不用担心没钱用。同时地方百姓也不用流离失所,成为流民,最终成为暴民。”
就是这个。
朱厚熜要的就是这个。
杨廷和作为内阁首辅是绝对不可能同意清丈全国土地。杨廷和的改革,很多都只是表面上的问题。真正涉及到大明朝根本问题的田地、赋税这些方面,杨廷和是不会动手的。因为田地、赋税都是大明朝祖制。但张璁不一样,这是一个很有改革思想的政治人物。张璁、桂萼他们都把田地当成是大明朝的生命。
因此才推动丈量田地的事情。
“那你认为,朝廷什么时候可以清丈田地?”
“完成吏治改革之后。”
“吏治改革之后?”
“是。想要清丈全国田地,就需要全国各地官员一起配合才能够完成。这是朝廷下决定,是无法完成这样大规模的行动。朝廷对于全国官员一定要如臂使指,才能够真正的完成全国田地的清丈工作。而想要让全国官员可以如臂使指,必须要进行一番吏治改革。”
“吏治,吏治。”
朱厚熜微微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