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鼎革3
“皇上,自宪宗年间开始,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诞生了一批传奉官。例子一开,后患无穷,当禁止。”
杨廷和先是领了如何处理冗员泛滥的问题,紧接着跟朱厚熜谈传奉官的问题。
传奉官,是一种另类的官员,并不是正统官员。
第一个用传奉官的是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也就是朱厚熜这具身体的爷爷。明宪宗登基之后,使用了一大批不经过吏部,也不经过选拔、廷推、部议这些过程,就直接任命的一些官员。这些官员都是一些僧侣、道士、工匠、画师、医官等等,反正只要是让明宪宗满意,他就会传旨给他们官做。
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第一次。
明宪宗的时候,这种传奉官数量非常多。具体多少人,因为不经过吏部,大部分甚至不受吏部管辖,所以大家都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明宪宗时期被封的传奉官有几千人之多。
估计连明宪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封了多少这样的官。
到了明孝宗、明武宗的时候,这种任命的官员依旧很多。本来明孝宗登基之后,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政策,所以开始裁汰这些传奉官。但很快明孝宗发现传奉官更能够体现一个皇帝的权威,可以加强皇权。毕竟可以直接绕过吏部,就能够封官。因此不仅没有禁止,反而是越来越泛滥。
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他们都有一次性就任命上百名传奉官的事情。
传奉官的出现可以看出明朝皇权之重。皇帝任命官员,直接绕过原来的程序,绕过吏部,就能够传旨任命。而内阁也好,吏部也好,对于皇帝这样任命官员没有丝毫的办法。最多就是言官批评皇帝,他们劝谏皇帝,但也无法阻止。
当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明朝皇帝认为文官影响力太大,用这种方式敲打他们,让他们都老实。
现在朱厚熜登基,杨廷和就提起这个问题,要求朱厚熜禁止。
朱厚熜没有立即给出答复。
说实话,朱厚熜对于所谓的传奉官并不是很在意。因为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他们的确是违背了之前选拔官员的程序,违背了明朝政治秩序。明宪宗之前的皇帝,看上了某个人,想要提拔。都会派人示意一下内阁,或者是吏部官员,让他们提拔那个人。就算直接下旨,也是要通过吏部的任命。
这是皇帝和大臣之间的默契,也是明朝政治生态。
只要不是太过分,皇帝既然表示出了要提拔某个官员的意向,那么内阁、吏部也不会真的不同意。能够走到内阁阁臣、吏部尚书这样位置的政坛大佬,没有一个是真正的愣头青。真正所谓的刚正不阿的大臣,不“谄媚”皇帝的大臣,是走不到这个位置的。皇帝都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怎么会真的阻止。除非是皇帝的任命真的不堪,他们真的不能同意的任命,他们才会跟皇帝争执。其他的任命,内阁、吏部都不会拒绝。
这样经过吏部的任命之后,才完成了升官或者是任官的过程。
这是正规的程序。
可是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时期的传奉官,却破坏了这种程序,因为完全不需要吏部的任命。只需要皇帝直接任命,他们就是官员。但正因为不经过吏部,所以这些所谓的官员,其实备受正统官员的歧视,也不可能真的做什么事情。他们想要做任何事情,正统官员都是不会配合他们的。因此他们一个个都是小官,对于朝局也没有什么影响。不过就是哄皇帝高兴一下,也方便内廷一些人买官卖官。
内廷的后妃也好、内廷的宦官也好,他们很好的利用这个机会。因为皇帝封传奉官,都是只有口谕,然后让内廷拟旨。在这个过程当中,皇帝自己都忘记自己封了多少人。加上吏部又不能干涉,因此不少宦官完全可以在中间添加一些名字,也不会有人发现。这对于内廷不少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赚钱的买卖。不好惹贿赂内廷,希望能够以这样的模式当官。
但杨廷和这些朝臣对于传奉官是咬牙切齿。
因为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小,但却是杨廷和他们不能忍受的。甚至比宦官之祸更加不能忍受的事情。
天下是什么?
虽然有句话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这个天下是皇家的,是属于朱家的。但其实天下是皇家和士大夫共同管理和统治的。从宋朝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天子和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官爵就是士大夫的特权,官爵的任命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制定的秩序。
但传奉官的出现,就让官爵成为了皇帝私人的东西。皇帝想赏就赏,皇帝想封就封。这让那些悬梁刺股,废寝忘食学习,一路经过科举做官的人情何以堪。
现在这些传奉官都是小人物,官也不大。可是如果放任下去,有一天皇帝真的开始撇开士大夫阶层,撇开正统的读书人。而是用这些传奉官,或者是用其他的人代替正统读书人,那么直接影响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正统读书人是绝对不能允许其他人过来分自己的利益。
因此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