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1章 清查还是清算
粮仓,即存粮之地。 大宁有完备的仓储制度,大宁皇帝在各地新建粮仓用于储备,仅是在上京城就设了十三仓。 其实在前朝就有之,这十三仓里边这里边储存的,都是只供给于皇室和位高权重的大臣。 而且,它们都是从鱼米水乡沿着澜沧大运河漕运而来。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粮食。 稍微次一点的粮食,就在“钱粮胡同”发放。而能够享用这些粮食的人,也不是普通百姓。而是那些整日无所事事的皇室宗亲后辈子弟。 前朝大康是一个国祚延续了两百七十年的王朝,代代相传,萧姓皇室子弟不知多少? 养活这些人对国家而言,就是一种巨大的负担。 新朝建立后,萧氏皇族基本被杀光了,当然也有留存下来的。 前朝隆安帝一脉,也就是当今皇贵妃的宗亲,又换了外戚的身份成了宗亲。. 关宁可不养闲人。 十三仓被真正的启用,成为了战时储备。 南方才是产粮之地,像江州,淮州,湖州等地,一州产粮都抵北方数州。 这些粮食储备是防止北方起了战事,可加急运往,支撑军需。 除此外,还在州、府、县设常平仓,义仓,社仓,还有官仓,都有专管,于户部造册以记之…… 这些都是粮仓,在遇有所需时可迅速救济。 民以食为天,这也是最基本的欲望和追求,关宁很清楚,百姓吃不饱就会想方设法的寻找粮食,引起兵变起义,之后造反…… 因而关宁才如此注重。 各仓有各仓效用,像常平仓就是为百姓服务,防止谷贵伤民,谷贱伤农。 到如今,常平仓真正的效用已被大宁粮庄代替。 每逢粮食大获丰收,朝廷就以正常价格收农民手中的余粮,而到了灾年的时候,就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受灾的百姓。 在战争开始之前,关宁清点过粮仓,并下旨大宁钱庄大肆收粮…… 此次战争能维持供需不紧,大宁粮庄起了大作用。 现今战争结束了,还要把粮仓盘明白了,大宁皇帝总要摸清自己的家底。 是战争都打空了,还是有些存余,还是被贪墨了? 这些都要搞明白。 打仗时在外征战顾不得这些,现在有空了,就要核算了。 民间对关宁神话的厉害,其实他都没有刻意搞过这些,但也越发严重。 没办法,这个时候的百姓还真信这一套。 为什么呢? 因为在打仗的这些年,大宁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天灾,这保证了粮食产出,保证了前方军需。 都说大宁皇帝是武神下凡,这是个什么神,关宁也不清楚。 说是上天保佑。 其实跟这完全没有关系,并非没有发生过天灾,只是抗灾能力强了,无形中给人一种感觉。 关宁重修了运河,惠利两岸良田,又新建了好几个水库,雨多蓄水,旱时放水,可实现旱涝保收。 天灾无非是干旱和洪涝。 并非没有,只是弱化了而已。 在没有天灾时,大宁的粮产比前朝时翻了几番,像李福曾提出类似于“科学耕种”的事例,已经推行全国。 这些都是很好的提升。 天灾无法避免,人祸可以清查。 朝臣们为何大惊? 是因历来粮仓稽查凶险万分,这可是可不得的大事! 是清查,也可能是清算。 打仗是最耗粮的,现在查能查出什么? 粮仓都空了,清查又有什么意义? 怕是陛下要查的是消耗用度,在调集到前线时有没有被侵吞的情况发生。 这种情况有吗? 肯定有! 在这奉天殿的不少朝臣都知道前朝发生的一件事情。 当时还是镇北王的关宁起兵造反,可南方陪都粮食运不到上京…… 有人把这些粮食通过各种方式偷梁换柱,新米换成陈米,陈米换成糟糠,还有漕运水猴子盗窃,或是更常见的火龙烧仓。 反正就是没有粮。 雁过拔毛,人过留声。 只要经受谁能不伸手?区别就在于多少的问题。 而关宁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在战时大宁军队供需紧张,尤其是到后期,更是无钱无粮! 白绍元率领五万镇北军奔赴西北,路上饿死了数千人,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