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药价虚高黑幕【续2]
可卖给病人却是1万多元。病人到大医院看病,医生都会让病人输液,用的是抗生素类药。“如果开口服药,一般三天,不少患者会拿着处方去外面药店买。所以,医生改开输液。”就此,黄南省一家大医院要求匿名的邹医生补充解释,“输液无法替代,抗生素类药一个疗程几乎5天以上。” 此外,从业十年的医药代表崔康告诉吴铭记者,一些治疗妇科病和男科病的药物,价格虚高的成分较多,利润空间蛮大。 此外,广南省一家医药公司相关人员周先生认为,当前,华国新的医药招投标政策实施,使基本药物与非基本药物的中标价都低到极限,造成进院难度增大,况且拿到好品种的难度更大。因此,如何选择利润空间大的药物品种,成为目前医药代表推销药品进院的首选。 在推介天下庄某药企生产的一款补血药物时,该医药公司大剌剌地宣称:“作为企业自主定价的品种,不受国家限价和降价的影响。这款补血药是独家品种,每标必中,中标价高且稳定,可长期操作。”该公司觉得,小品种药进院相对容易,并且进院成本较低。 通过深入采访,吴铭记者明了,在药价虚高的背后,隐藏着一条行外人看不见的利益链。相关人士都是这条“稻草绳”上的蚂蚱,直面层层加码的药品暴利,见者有份,雁过拔毛。 他诚恳地采访了数名医药代表,大家坦承月收入一两万元,只要打开药品或医用器械销售的局面后,推介工作就轻车熟路,概括讲“就是请客送礼,吃喝玩乐”。 吴广、刘菊、杨欣和方涛等医代人士,向吴铭记者描述了华国虚高药价的利益链:药企-(全国)总代(理)-省(级)代理-医药代表-招标-医院-医生-患者。此长链条的各环节都水涨船高,最后到患者的零售价必然高昂。“最后到达患者手中,药价一般是出厂价的六倍,甚至十几倍。吴记者,你说老百姓看病贵不贵?”吴广总经理吐槽到,“越州市卫生局曾姓副局长,怎么不摸着自己的良心公开说话?他居然好意思说,看病最不贵是华国,看病最不难是华国?不出所料,我看他就是一个十足的贪官。你,信不信?” “吴总,我是记者,为了保证报道的客观性,在采访中不能表态。请你理解。” “哦,恪守职业道德。” 吴广介绍说,省级代理和医药代表拿到药物后,第一步要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将药物打入招标目录。“能找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打招呼更好,红包当然少不了”。根据药品情况和市场规模等实际情况,红包的金额不一。“找管招标的负责人一般红包至少5000元,多到两万元也有。” 刘菊说:“给招标负责人送红包后,对方会帮忙提供一个评标专家组的名单。于是,医药代表精明老练得很,立马懂得这些评标人都要分别拜访,陌生的必须各显神通拜访到。” 石涛补充说:“有时评标通知忒突然,医药代表来不及拜访,只好临时找好信封包红包,在信封上写上药名。有时紧急到没办法,在评标会场门口附近见人就塞红包,哪怕对方是自己从没见过的评标人。更多的情况,是把红包夹在药品宣传材料里。”他给吴铭记者介绍了红包行情,大约是:每次10至15位评标专家,每人1000——3000元。 药品中标后,每家医院都必须从中标目录里用药。不过,药品中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中标并代表万事大吉,”医药代表毛海谭说,“因为医院可以用,也可以放弃。”他透露,下一步该找找到院长和药剂采购科长。根据医院规模和药品情况,每个人送两万元左右红包。这两个人通过后,自己得以放心,药才真正进医院,入库房。 吴铭记者插嘴问,药品进医院了,你们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