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关键线索
这场审讯,还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刘纬本以为,刘瑾所知十分有限,关键在于撬开春泥的嘴,却没想到破案的突破口,竟在刘瑾的身上! 看来,即便刚才刘瑾受了刑,竹筒倒豆子,招供了许多信息,却还是为了保护春泥,有所保留!但是,春泥最后的态度,却让刘瑾彻底死了心,终于决定,把知道的一切全都讲出来! 不过,刘瑾说的是“盖知所踪”,也就是大概知道的意思,这说明,其实刘瑾不知道,他也是猜的,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 春泥和诸葛诞、毌丘俭等人,虽然有许多事情一直瞒着刘瑾,可刘瑾也不是傻瓜,又岂能觉察不出异样?整个阴谋持续了好多年,他就是再怎么迟钝,也该发现过一些蛛丝马迹! 从前,因为刘瑾深爱春泥,即便发现了一些端倪,也不会深究,一直装聋作哑,就当不知道;可现在呢,刘瑾对春泥彻底死心,也就没有必要替她隐瞒了! “哦?何踪所至?”杨仪闻听刘瑾此言,赶忙问道! “西所,日和庵……”刘瑾毫不迟疑,当场给出了答案! 刘瑾所说的西所,是指长安城西市以西的那片区域,日和庵,则是一所佛教道场! 众所周知,佛教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2世纪末叶到东汉顺帝(126—144年在位)时期,是佛教在汉代的初传阶段;第二阶段从东汉桓帝(147—168年在位)时期到东汉灭亡,是佛教在汉代的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关于公元前2世纪末到汉顺帝统治时期的佛教,无论正史著作还是佛教典籍,记载内容都是稀少、间接、模糊、片段的,并且大多与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 这一阶段,汉地信仰者,多是在家信徒,而且,以来自西域的龟兹人和于阗人为主,中原地区还没有出现汉族出家僧人,也没有组建僧团的迹象! 但从第二阶段开始,中原地区便出现了一些汉人信徒,甚至汉人僧侣,一些大大小小的佛教道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佛教信仰开始走向了普通民众,这个所谓的日和庵,正是其中之一! 其实,庙、观、寺、庵,原本并不是宗教场所的专有称呼,只是后来才发展成为特定含义的专有名词! 庙,本来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场所,如太庙、孔庙等,因为佛教信徒亦焚香叩拜神明,最后延伸为大型佛家道场的代称; 观,本是指高大的建筑物,其实就是古代的天文观察台,比如延寿观等,由于道家有观星占卜吉凶的做法,因而,后来演化为道教修行场所的代称; 寺,本是指官署,执行法度之地,如大理寺、太常寺等,佛教号称法度森严,对出家信徒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寺,变成了佛教修行场所的代称; 庵,则是一种小草屋,即“结草为庵”,多是书斋,比如老学庵、影梅庵、石庵等,由于过去男尊女卑的思想,佛教女信徒进不得寺庙,只能安置于小草庐中,渐渐地,庵,就成了尼姑庵的意思了! 那么,这个日和庵,又是怎么回事?它并不是尼姑庵,而是个规模很小的佛教道场,里面没有尼姑,都是僧侣! 刘纬开创了君主立宪政体,所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大纲》中明确说明,大汉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所以,各类佛教道场和道教观宇发展迅速,如今已经颇具规模,仅长安城内就有佛寺十余所,道观七八家! 日和庵,虽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个,地处偏僻,环境清幽,却香火旺盛,信徒盈门,不少百姓常去烧香拜佛,之所以有如此吸引力,就是因为这里的神佛“有求必应”,十分灵验,因而小有名气,刘纬和杨仪等人,都知道这个地方! 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刘瑾提供的,关于卑弥呼等人的线索,居然指向了不起眼的日和庵!难道,那里表面是一座佛寺,实际上是卑弥呼他们的秘密据点? 这可就太令人意外了,谁能想到,那个东洋妖女,遭到汉国和晋国同时追捕的头号通缉犯,居然就藏在长安城内,刘纬的眼皮子底下,这不是典型的灯下黑嘛! 很有可能啊!正所谓最危险的地方才最安全,现在想来,这日和庵的名字,也是大有深意!日,就是日本;和,就是大和,明显与卑弥呼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不过,要不是刘瑾提醒,仅凭“日和”二字,还真的很难与卑弥呼联系起来,现在呢,似乎一切都能解释得通了!不过,这会是真的吗?刘瑾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真伪,其实马上就得到了验证,遭受鞭笞痛打,有些神志不清的春泥听到日和庵三个字,似乎忘记了掩饰,立时有了反应,惊讶地看向了刘瑾! 春泥这个下意识的动作,足可以说明,刘瑾的供词十有八九是真的,卑弥呼很有可能就藏身于日和庵!即便她不在那里,日和庵也肯定与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