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大魏时报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末年大文学家! 陈琳其人最出名的一件事,莫过于官渡之战爆发前,他写的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了曹操!当时的曹操,头风病正发作,卧读此文,惊出一身冷汗,没想到头风病反倒好了! 后来,袁氏覆灭,陈琳被擒,曹操不但没有怪罪他,还拜他为司空祭酒! 只是可惜,陈琳与崔琰关系匪浅,受崔琰一案的影响,也受到了株连,被罢官免职,流放边关,直到兴鼎四年,曹操称帝,大赦天下之时,才被赦免,回到了洛阳,一直闲居,专心做学问! 现如今,曹操要模仿刘纬,发行官办报纸,当然要找个笔头子过硬的人来当这个主编,他思虑再三,还是觉得陈琳最合适!曹操知道,其实当年崔琰一案,陈琳本没什么过错,只是受了株连而已,如今重新启用,也并无大碍! 曹操非常喜爱陈琳之才,欣赏其文采,他的作品十分完美,曹操每每读过,都发现自己竟然不能增减一字,尤其是回忆起当年陈琳写的那篇檄文,曹操仍然刻骨铭心,锥心难忘! 曹操十分清楚,如果自己也办一份报纸,便是与刘纬针锋相对,难免要在舆论上,展开一场唇枪舌剑的争斗!那么,善于创作檄文的陈琳,不就是主编的最合适人选么? 另外,陈琳这家伙,名声大,影响力广,门生故旧,遍及天下!由他来做主编,说不定还能吸引一大批士子学人加入,成为曹操的喉舌,岂不一石二鸟,收两全其美之效? 《大魏时报》主编的人选定下来了,报社编辑部,也在紧锣密鼓地组建之中,可是要想发行报纸,并没有这么简单,曹操具备相应的条件吗? 要知道,刘纬能发行《汉中旬报》,可不是拍脑门决策,就直接成功的,其实他有着十分成熟的基础条件! 比如,改进了造纸术,机械化生产,保证了纸张的产量;再比如,设计了活字印刷机器,实现印刷半自动化;还有,百姓识字率高,邮路通畅等等,这都是发行报纸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础条件的保障,《汉中旬报》才能孕育而生,水到渠成!可曹操呢?他似乎哪样也不具备啊! 先说纸张,虽然曹魏目前也能造纸,可那纸张的质量太差,人称“马粪纸”,擦屁股都嫌刮得慌,印刷报纸,恐怕不中用!若是花费大量金钱,采购蜀纸来印刷,那成本可就太高了! 再说印刷术,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个全新的陌生概念!以往的书籍,都是写在或刻在竹简之上,用纸这才几天啊,大量印刷,恐怕一时间,也很难做到! 另外,魏国雄踞北方,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实在太大,发行报纸,如何才能保证全境百姓都能看到?这么多年,曹操也没有太重视邮路的建设和打造,现上轿现扎耳朵眼,显然是来不及的! 最后,虽然曹操也曾兴办教育,但魏国老百姓的识字率太低了,就是真发行报纸,又有多少人会买来看呢?白送,也许有人会要,但不是去看,而是拿回家糊墙糊窗户! 总之,种种客观条件,似乎都不具备,发行报纸,又谈何容易?这些问题,难道曹操没有想到?他当然想到了,不过孟达却胸有成竹,早有了应对之策! 首先是关于纸张问题!孟达虽然久在军中,对造纸术不甚了然,却也曾用心留意过! 尤其是近些年,纸张用量激增,仅靠官办造纸厂的产量,已经是供不应求,于是刘纬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了造纸配方,让民间商人,也来经营造纸厂,以保证纸张的需求用度! 只要这造纸的配方,不再是守口如瓶的机密,就很容易泄露了!孟达也是风闻听说,蜀纸之所以质量这么好,就是因为里面加了一种桃胶! 于是,为了保证《大魏时报》能顺利发行,孟达受曹操旨意,专程造访了邺城原有的造纸作坊,给那里的工匠们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导和启发,最终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纸张——草纸! 毕竟是闭门造车,东施效颦的产物,这种草纸,虽然也加了树胶,但是质量还是没法与蜀纸相媲美,用来写字,亦不趁手,却好在用于印刷报纸,还算中用,最关键的是用料简单,价格低廉,这是最大的优势! 纸张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就该印刷术了!孟达听说过活字印刷是怎么回事,于是便把思路提供给了刘晔,曹操也专门下旨给刘晔,命他尽快研制印刷机械! 要说刘晔还真是个工科天才,只要有思路,这家伙还真就把活字印刷机械,给研制出来了! 不过,相比汉中印刷厂的那种半自动印刷机,这种印刷机就相对落后了不少,是以人力驱动,需要三四个人一齐操作,一个时辰内,不停歇地干,大概也只能印出几百份的报纸而已,效率似乎低了些!新船说 这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