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婶挑衅
就在阮云枝努力搞事业的时候,孟夏梁局里也悄悄的放出了消息。在一个月之前,局里就有消息说,要选派优秀学者到国外去做访问,这次选派不仅是要去学习,同时也是带着课题任务去的。 其实局里选派的机会每年都有,但参与这项课题研究的机会却十分难得,据说还会与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翻译大师进行合作。大家心里都知道,要是这次能被选上,不仅对自己的学术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以后的事业发展上也大有裨益。 以前选派的方式往往是局里指定人选参加,然而本次选派方式竟然是通过——选拔。 虽然具体通过什么方式进行选拔还没有定下来,但当大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大家全都沸腾了。 这代表着什么? 往年自己连争取的机会都没有,领导就决定了,而今年就不一样了!这消息一出就代表着每个人都有主动争取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选上! 单位内部的人突然就开始用功了起来,这种机会谁也不想错过。毕竟绝大多数人也都是通过努力、寒窗苦读数年才来到这里,谁还没两把刷子呢! 虽说选拔方式还没定,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但大部分人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从背单词、巩固以前的知识开始,到翻出历年选派的调研项目,再到高价购买外文期刊、拓展知识面、了解国内外见闻……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与局内氛围有些不同、甚至有些格格不入的便是孟夏梁。 当闫项明一脸激动的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并没有震惊或意外,反而十分的平淡,轻轻对闫向明说了一句“加油”表示鼓励,然后又继续回到了他现在正在翻译的书——《家乡农场的夏天》。 闫项明有些泄气,像是精心准备了好久的礼物送了过去,但别人只是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这件事情翻过了篇,和他预想中的回复完全不一样,但仔细想想,又觉得这才是孟夏梁的风格。 毕竟,在绝对实力面前,是不需要突击复习的。 孟夏梁自然不知道闫项明的内心活动,他整个人都沉浸在这本书当中。 在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孟夏梁就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无论是从其文学叙述还是写作手法上看,孟夏梁都觉得这本书具有很高的价值。 得知这本书并没有中文版本之后,孟夏梁便动了心思要将它翻译成中文。 孟夏梁在国外的时候给原作者写了几次邮件,或许是他态度诚恳,终于收到原作者的回复并允许他进行翻译,唯一的要求就是翻译出来的作品需要给原作者先看过,才能出版。 孟夏梁把这本书的英文原著看了两遍,才斟酌地下了笔。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反复修改,反复雕琢,孟夏梁完成了初稿。 如今就是在初稿的最终核定环节,孟夏梁一丝一毫时间都不想浪费,他想尽快完成。 * 阮云枝的生意并不是很顺利,她也终于意识过来孟敬平所说的,做饭好吃并不直接等于开饭馆生意红火。她对自己的厨艺还是比较有信心,但在做生意方面,还是缺乏经验。 阮云枝听取了孟敬平的建议,把菜单价格贴到了外面,让别人老远就能看到,果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后面的几天,来吃饭的人比第一天还要多上一些,甚至在点完餐之后普遍表示味道不错,以后还会常来,也正是因为这些反馈,让阮云枝和常蕾稍微有了一些信心。 然而所赚得的收入和这个店每天的成本比起来,还是不够。 这年头的冰箱很贵,阮云枝掂量了手里的钱还是没舍得买。所以每天来吃饭的人少,不光是收益会变少,同时一些食材的损耗也会加大。 阮云枝明白,或许自己还不到做炒菜堂食的时机,她应该转变策略了。 店面经营过一周之后,阮云枝和常蕾分析了这个问题。 常蕾听了阮云枝的分析,点点头,她现在也觉得并不是云枝做的东西不好吃,只是大家还来尝试过,没有固定的客源。 没钱到负担不起来私营饭馆吃饭的人不愿意出这个钱来吃饭。 有一部分钱、能够负担来私营饭馆吃饭的人,则会考虑性价比,更愿意花钱到已经吃习惯的饭馆里吃饭,不会轻易尝试,害怕踩雷。 而有钱到对于在哪吃饭都无所谓的人则会更倾向于去一些非常知名的饭馆吃饭,阮云枝的这个店刚开业,显然也不属于此类。 “之前来店里吃饭的人大多应该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但是赶时间,所以就近选择我们这里。或者是不害怕试错、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的人。”阮云枝接着分析道,“这类人群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是等到他们来选择我们,黄花菜都凉了,我们必须扩大这部分的人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