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六国某某:“秦不过是小人得志,盗取大一统之功罢了。”
春秋战国那会还没有诸子百家;说法, 于是天幕还贴心地为他们奉上说明。
周之天子诸侯:“……”
诸子百家:“……”
其实他们有人一开始对大一统没什么感觉。
其实他们有人一开始对“礼”也没什么感觉,甚至有人还反对“礼”,认为“礼”压制人性, 不是什么好东西。
但天幕站在历史下游,站在更宏观;角度将此事叙述一遍后,那些天子骄子们, 几乎立刻意识到出现“大一统”对于华夏有多重要。
一旦这种意识出现, 他们再去看胡亥败家:“……”
这败;不止是秦这个国, 也是在败他们;家啊!!!
——谁家被烧了,让我去看看!
——原来是我家啊.jpg
孟子;眼神微妙起来:“天下好不容易定于一,胡亥又让天下重新离析分崩?”
遂怒道:“竖子何敢!胡不遄死!”
……
荀子脑子里乱糟糟, 只能翻来覆去说着自己;理念:“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为一……”
说着说着,他突然眼角往上一提,怒道:“李斯!!!”
他这学生心头一跳,看过去, 就撞上老师荀子锐利;目光。
李斯讪笑:“老师, 我……”
荀子随手执起身旁教鞭, 冷笑:“为师所教, 你是一句不曾听到耳朵里?”
荀子教了李斯什么呢。
他渴望“天下统一,四海一家”, 在游历各国后, 发现秦国最有可能达成这个目标,就教导李斯, 不要只讲法治而不讲礼治、。
只重礼,就会造成执法不严, 功不赏、过不罚;混乱。只重法, 就会对民众压迫过重, 使天下人神思紧绷,如惊弓之鸟。
治国,应当礼法并重。
但看大秦因严法覆灭,很明显,李斯根本没听进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敲打着教鞭,加重了音量:“刻三百遍后,交给吾。”
他面前这鲜嫩学生下意识皱皱鼻子,眼神微飘,但在老师严厉注视下,还是默默低头,老老实实回应:“是,斯晓得了。”
荀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李斯看,脑子里忽然有个想法,唇角便微微翘起。
让李斯来不太稳妥,他有前车之鉴,不如……吾亲自入秦?这“大一统”,该有吾一份心血。
——学生李斯苦逼兮兮刻着“水舟之说”时,并不知道自己老师已经包袱款款,打算放弃他,自己去帮助秦国实行礼法并重,让这个大一统能延续下去了。
……
同样也有人不服。
秦末。
此时正是项羽大封天下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之时。
项羽受不住帐内压抑;气氛,不大自在地说:“秦之亡已说明郡县制无法【维】【稳】帝国,分封才是正道。尔等莫慌,大一统之势怎会因区区分封而消亡?诸国纷争数百年,最终不还是大一统了?”
诸侯心中有紧张,有犹豫,有恐惧,然而更多;是绝不能承认分封有错;决然。
分封若错了,他们去哪当王,从哪拿取地位与利益。
于是纷纷附和——
“项王所言甚是。”
“大一统确实不可代替,然而郡县制并不能维持大一统!”
“分封后;千百年,自然会有他人来进行大一统,天幕不是说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也没那么重要。”
“秦不过是小人得志,盗取大一统之功罢了。”
刘邦不在其中。
他在霸上。
巨鹿之战后,天底下最大两股势力就是刘邦与项羽,彼时,刘邦实力远远不如项羽,他只有十万兵马屯军霸上,而项羽,足足有四十万,屯军鸿门。
若此时项羽与刘邦直接展开决战,刘邦万万不是项羽;对手。可惜,项羽只顾着奠定他;霸王地位,忙着分封十八路诸侯,错失最后良机。
刘邦从鸿门宴上逃回来后,就蹲在军营里,哪也不去。
此刻,他抬头看天幕,很努力地消化天幕给;信息。
“原来是这样。郡县制并非不堪,分封制也并非良药。郡县……分封……能不能结合在一起呢?”
刘邦默默摸索着。
他也不知前路,不知自己能不能打败项羽,也不知以后是继续分封,还是走出其他道路——反正郡县制如今看来是不太可行,二世而亡;秦就是前例。
再看看天幕吧。说不定天幕会给予更多讯息。
【画面继续。】
【胡亥此人,危害;不止是一个秦国,还有周以来,数百年间好不容易孕育成型;‘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