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股东出现了内讧
在张岩听来,1996年到1998年,这三年,是李总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艰难时期。尤其是1998年,成立了农产品集团公司,还建设了李家崖农产品批发市场。 这之后,他的巅峰时刻真正到来了。广袤的西北地区,一个真正的“洋芋大王”诞生了。 在他的努力下,公司规模日益扩大,不仅发展了一方经济,还带动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在扶贫工作上,李总也是贡献了骄人的成绩。 这三年,是关键的三年,是发展的三年,也是辉煌的三年。遗憾的是,在李总的眼里,竟是一笔带过,讲得这般潦草。关于创业的一些精彩细节,他想知道得更详细一些。 李总笑着说,小张,没必要深挖细节,那三年,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毕竟前期的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无论在开拓市场上,还是建设市场上,当时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可以说,是胜利公司成就了潜力无限的农业市场,同样,农业市场顺势而为,赶上了胜利公司的发展趋势,就像一列飞奔向前的火车,农业搭载其上,在大好政策的支撑下,一路飞速发展到了今天这般辉煌的成就。 接下来,李文归转移话题,讲述了1999年发生的一些事。故事跨度越来越大,在张岩听来,感觉太过粗糙。这如果写出去,在读者看来,好像很快结尾了。 李文归却说,故事才刚刚开始。胜利的发展,后面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好在公司决策英明,随机应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才在竞争激烈的浪潮中,最终成功上了岸。 1999年,公司平稳发展,上升的趋势很明显,自然,那年赚了很多钱。在年底分红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尤其是刘家村的刘麻子。 时光回到过去。年底,公司分红的时候,李文归叫来几位股东,当时有十位股东,给他们分红。分红自然是按入股比例分红的。 李文归是最大的股东,当时股份占了百分之八十五。自然,在诱人的利润池中,他抽取的钱是最多的。 麻子入股不多,也就五十来万。最后分红的时候,他占比最小。除了日常的高工资外,能拿一笔不错的分红,想来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可在巨大的利润池中,麻子眼红了,希望李总能多分他一点。李文归当时就拒绝了,他说,麻子,你不能见钱眼开,这一年,随着市场的良好运营,的确挣了一大笔钱,但是,你别忘了,公司还有一大笔银行贷款呢!这总要还吧! 麻子说,钱还多着呢,按这种发展趋势,到明年就还清了,你操什么心?我们兄弟这些年,为了公司的发展,算不上肝脑涂地,也算得上兢兢业业,毫无怨言吧!开拓市场,建设市场,我们日夜奔波,没少付出吧!多给一些怎么了? 麻子很生气,其余几个有同样想法的股东,也跟着麻子起哄了。他们的理由一致,就是希望这次能多分他们一点。 李文归说,兄弟们,这些年,你们跟着我付出了很多心血,这我能看在眼里。但你们也清楚,我给你们开了不低的工资,还一分不少地把利润按比例分发下去,至于贷款的事,是不是大头在我身上? 眼下,公司刚刚发展起来,处于上升阶段,还有好多地方需要花钱,需要壮大业务,这个关节点上,你们瞎闹腾什么?按法律讲,分红就是按入股比例分的啊,我少了你们一分吗? 最后,因为分红的事,有四个股东跟李文归大吵了一架。他们扬言立马退出股份,不再跟他合作。李文归很伤心,也倍感无助。最后,和其他几位铁杆股东商议后,为了公司的发展,李文归退了一步。 最终,他答应给几位多出百分之五的分红。可麻子还是不满意,讥笑道:“这么大的经济体量,你就给百分之五?” 后来,他们彻底闹翻了,李文归给了他们实际比例的分红,额外每人多加了八万元。从此,王麻子跟其他三人彻底退出了公司。 那年底,跟着李文归的股东就剩下只有六家了。有谁知道,这件事王麻子预谋已经很久了。他见李文归挣了大钱,心里很不爽,无奈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股东,当年要不是看在舅舅蔡大吼的面子上,他根本就没有跟李文归合作的机会。 曾经的屈辱,加上眼下实力有限,在巨大的利润下,也只能拿到一小部分。麻子自私自利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看不惯李文归这般“小气”的模样,早就想好了退路,在1999年分红的时候,提出无礼的要求。 要是他答应了,再跟着干一年,如果不答应,顺势退出,他决定自己干。反正这些年的跟随和学习,让他成熟了不少,关于做好土豆生意,他心里有很大的把握。 他李文归能做的,我王麻子为什么不能做?眼睁睁看着他拿了大头,整天吆五喝六的当老大,他觉得很憋屈,再也不想寄人篱下了,也想体验一回当老板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