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红将 > 第26章 碗窑村落人声喧嚣

第26章 碗窑村落人声喧嚣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碗窑中国传统村落隶属马站乡三联村,位于腾冲市区北部,位于“腾冲—火山—银杏小镇—云峰山”旅游线路间,因交通便利,自然景色优美,人文景观独特,所以游客纷纭。

三人刚下车就游人熙攘的动静震住。

比起荥阳村的安静,这里更像个喧闹的集市,攒动的人头昭示着热闹,林酒尴尬轻咳一声,声音有点儿不自在。

“很……热闹。”

霍正楷“唰”地拉起拉链,从车里拿了一把防紫外线的黑伞递给她,“防晒。”

张敬甄碰了碰酒后冒出的痘子,略有不满,“应该带油纸伞来,人手一把,顺便打个广告。”

林酒撑开伞,嘴角的笑若有似无,自言自语似的。

“林家油纸伞这几年忙着内斗、坑害自己人,压榨同村手艺人,再加上规模小,产量低,缺乏创新,没有吸引力,经营模式上老旧保守,学习互联网的电商模式但成绩太差,村内游客体验感弱,所以整体在走下坡路,而碗窑村的运作模式已经趋近成熟,村中有200多户人家掌握制陶工艺,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土陶专业合作社,引导土陶发展规模化,从生产到销售的路是通畅的,林家……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张敬甄心里咯噔一下,林酒的发言又开始官方了,昨天对她的“板正”滤镜还没拆掉,今天又多了点儿正气,可林业和林康分明说过林酒是个小话唠来着。

她站了一会,像是找回理智似的,将自己的散装知识慢慢拼凑出来,潦草介绍着三联碗窑村情况,最后又忍不住羡慕,但语气轻快了不少。

“这里真的很热闹。”

三联碗窑村和荥阳村的发展差距是客观事实,并且短期内很难改变。

碗窑村合抱发展,相互扶持,每年创收400百多万,带动全村增收,而林家却倚仗祖先留下的手艺,自称高人一等,十几年来慢慢消耗着名声,现在只能靠寥寥订单过活。

霍正楷直直看向远山,比起深剖文化内涵,先打动他的是入目美景,手里的相机蠢蠢欲动,他调好镜头,拍了第一张照片。

村落沿山而筑,错落有致,山中有村,村中有窑,窑村藏在浓郁的绿色之中,若隐若现的掩映中生出一丝俏皮和可爱。

小河从前流过,银色绸带一般分割着村落,村内交通便捷,进村道路和村内主干道路均为硬化道路,且大多数为腾冲火山地貌特有的火山块石路面,寨墙均为火山石支砌,充分体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云南多山多水,山水环绕的村落数不胜数,可游历经验丰富的霍正楷却觉得碗窑村与众不同。

张敬甄拿出墨镜,一本正经道。

“我建议切换游客模式,先沉浸式感受一下。”

林酒抓了抓头发,松松散散的绑了个马尾,光洁的面庞和白瓷一般的皮肤让两个男子失神片刻,随后也不知是谁语气温柔地说了句:

“走……吧。”

刚走出没几步,霍正楷伸手拦住两人,身后来了张大巴车,等一等就可以混在队伍后面体验跟团游。

穿红马甲的导游是个年轻小伙,他一手扛旗,一手拿喇叭,普通话中带着一点腾冲方言里特有的直爽和自信。

三人相视一笑,随后面不改色地跟在旅行团后面。

“咱们今天来的这个地方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土陶是碗窑村的一项传统产业,村子呢……已有600多年的制陶历史了,头顶的这座山叫凤山,所以咱们就在凤山脚下,来的路上看到小河流过,所以有种山环水绕的天然灵气,是一片宝藏地,这里也出过很多名人……”

“‘碗窑小碗发大处,碗窑瓮缸进县府’,这里几乎家家玩泥巴,户户手艺人,村里200多户人家都在从事土陶制作,因为土陶交易量很大,所以人们沿寨子路边摆摊销售,于是形成了自然集市,也就是前面的碗窑街。”

“这里呢就是街子,街子位于寨子中央,附近的村子也都会来这儿采买,谁家缺个油缸水缸的都从这儿拿,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以前这条街在腾冲历史上很繁华,现在因为规划发展,所以整体感觉清爽、有序多了……”

导游侃侃而谈,从地理讲到历史,又绕转讲到政策。

林酒的目光被一旁色彩鲜艳的墙绘宣传画吸引。

三联碗窑村制作瓷器,从选土到焙烧出窑,共计72道工序,大致分为选土、搅拌、造型、施釉和焙烧五大阶段,只有每道工序都一丝不苟,才能呈现出精致的器物。

有经验的制陶人都知道焙烧最考验技术,稍有粗心就会沦为次品。

窑内温度偏低时,烧制的器物就会结构疏松、颜色不正,温度过高,器物则会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