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殖民地开发
黑兴根财团,坦桑尼亚第一镇,西南的低矮丘陵上栽种着一排排刚刚埋入土里不久的剑麻苗,农业工人正在给土地翻土。 两边的过道,土著拉着从欧洲采购的铁犁将过道的土壤翻开,华人则负责剑麻苗周围的土壤,这是细致活,如果让这些土著来恐怕会伤到剑麻的根系,所以只能由经验丰富且动作细致的华人农工用锄头一点点刨。 在已经完成的土地上,德意志人在西班牙裔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指挥监督土著挖排水渠。 从高坡蔓延到平地处则是已经种好的小麦苗,为了保障小麦的用水,新的引水渠正在修建。 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到来,农业规模已经相当可观,这些新来的移民会被公司分配到先到此地已经有些经验的老人手下,参与开垦工作,德意志人则是领导层,主要负责监督管理和武力。 为了防止一些不开眼的土著部落和猎奴队,留守的德意志雇佣团会分组巡察周边领地。 大部队则继续向内陆探索,绘制地图,有时也会在回来休整的时候,顺路抓些劳动力,肃清第一镇周围的土地。 整个第一镇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西部扩张,只要后续人员到位,新的据点就会源源不断出现在坦桑尼亚内陆。 整个殖民团队已经开始筹划第二个据点,位于第一镇西南十三公里外的的小莱茵河畔,为了方便统计管理,这次取名还是和以前一样朴实无华,第二镇(鲁伏),除此外第三镇也在计划之中。 第三镇(基通加)位于第一镇北部,直线距离大约十公里,等到后续人员完备后会开始施工。 这样一個以第一镇为中心,向东联通达累斯萨拉姆港,向西辐射扩张的东非殖民地雏形出现了,大约面积150千亩。 剑麻性喜高温多湿和雨量均匀的高坡环境,尤其日间高温、干燥、充分日照,夜间多雾露的气候最为理想。 东非刚好符合上述条件,白天日照强温度高,夜晚因为地处高原地形,大气相对稀薄,保温作用差,热量流失快,空气里的水分容易冷凝。所以非洲的日温差大于年温差。 剑麻适宜生长的气温为27-30℃,上限温40℃,下限温16℃,昼夜温差不宜超过7~10℃正符合在东非的温度条件。 适宜的年雨量为1200-800。其适应性较强,耐瘠、耐旱、怕涝,但生长力强,适应范围很广,宜种植于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而肥沃的砂质壤土,排水不良、经常潮湿的地方则不宜种植。耐寒力较低,易发生生理性叶斑病。 这些都是恩斯特从墨西哥请来的农业西班牙裔专家提供的数据,剑麻原产于墨西哥高原,后来由欧洲人带向全世界。 这位西班牙裔专家就是在墨西哥从事剑麻种植的农夫,虽然他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的祖母来自德意志地区,所以他也会德语,这也就是东非殖民地雇佣他的原因。 墨西哥高原和东非高原类似,都在赤道附近,环境有些类似,区别是东非距离赤道更近,赤道从中间穿过,墨西哥则在北回归线和赤道中间。 墨西哥的降水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是热带雨林,而有的地区是热带沙漠,东非的条件好一些,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以南基本上是热带草原。 东非殖民地采用公司化管理,移民到这里的华人名义上是黑兴根财团的工人,实际操作上也是如此,土地属于黑兴根财团所有,同时财团会安排这些农业工人集体劳作。 所有移民被划分到不同的工作小组,计划性开发东非的土地,最后由每个小组的工作效率来决定食物的供给。 殖民地的管理层会派人验收农业工人的劳动成果,验收标准包括工作量和用时,农田开发质量,以及后续作物生长情况。 理论上这些农业工人是可以获得工资的,但是目前没有人得到,华人农工也不在意,来到这里工作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糊口,在远东大多是失去田地或者因不可抗力破产,没有活路才会远渡重洋来到东非。 东非殖民地鼓励这样的人来东非谋生,因为现在最缺的就是人,在使用华人和土著后对比,殖民地高层也发现华人的工作效率远高于土著且方便管理。 那些土著,大多需要殖民团队派人拿着鞭子在一旁监督,才会懒洋洋的去劳作,虽然有受到黑兴根财团压榨的因素影响。 但凡事就怕比较,一边的华人就在辛苦工作没有怨言,而且服从安排,让怎么做就怎么做,一点不情愿的样子都没有,怎么你们这些本地懒鬼就做不到。 如此一来,殖民地高层也渐渐“理解”了老板的苦心。这些华人确实是天生优质的工人,且不输德意志人。 不过,这些华人工人的饭量也确实不小,在欧洲能混合温饱的德意志普通人是难以理解华人对吃饱饭的渴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