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正面交锋
回到营区,涂建设已经回来了,他带的这组是掩护方,见王成回来,打了个招呼,就在会议室翻材料、同组里年轻干部整理笔录了。
“孙书记就不打电话过来问问情况啊?”支队长问。
“问个屁,我们都是放养式,不管出去怎么搞,搞到了结果就行,我们无非是给他找一个彻底动潭江的理由罢了。”王成嘟囔着嘴。
“老弟,好好干。”
话音刚落,手机响了。
“王主任,今天中午有空不?我想来拜访您一下!您还在xx酒店嘛?”
“说这话就没意思了,昨天你们的车都怼到武警支队门口了,还在这问这种问题,有点扯淡了吧?”王成很不高兴了,他觉得再和对方说啥那都是浪费时间。
“有这回事?我是真的不知道,这样吧,中午吃个饭吧,主任,我们之间可能有点误会,坐下来聊一聊,我请督导组的同志们坐一坐。”
“谢谢书记,我们是真的有安排了,改天吧,走之前肯定还要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们开几次会。谢谢您挂念了。”
表哥在一旁笑着说:“这会打电话是为了啥呢?这态度不对啊!”
原来,为了让王成的一些工作顺利点,孙书记马上放出风去了:表示王成这一次去潭江只是代表着省委的态度,并不会如何如何。
这才让潭江一把手放松下来,放松下来了,那肯定得“安抚安抚”督导组啊!要是省里真是来找茬的,那搞僵就搞僵,虱子多了不怕痒;要是不是来找茬的,以后还得处,那肯定得搞好关系嘛。
这笔账谁都会算。
当然,王成并不知道这些。
“哥,那俩小家伙呢?”王成问表哥的俩儿子,如今都这俩家伙都二三十了。
“一个还在读书,一个已经和同学创业去了,你不是知道嘛?我作为你的哥,你连我儿子干啥都不知道,你说说你这老弟…”表哥当然是开玩笑的了。
…
叶浩知道王成去潭江了,本来还有些事想找他,但想了想,还是没有去打扰他。
叶浩自从在旅发大会出名后,也沾染到点“不美丽”,不少人开始喷他“官二代”、“说得比唱的好听”,还有人把他手机号码公布出去了,好在他是市长,没几个人敢恶作剧他,除了每天都有群众给他打电话、发短信告状。
但叶浩想了想,也没有多想,吩咐秘书去通信公司对自己的号码设置了白名单后,至少电话不会总被“占线”了。
自从上次他看了王成推给他的“山县大城”的一篇论文后,便一直在探讨那个问题。
何为“山县大城”?
字面上理解:即进一步提升县域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和积极探索山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奠定具有当地特色的县域发展模式。
通俗点来讲:扩大推进城市化进程,通过人口搬迁、聚集来推动城市化发展。
简单来讲:把山区人民移民到县城或就近的乡镇,推动乡镇城市进阶发展。
一句话概括:抱团取暖。
这篇论文对“山县大城”提出了几点构想:一是围绕打造全国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目标,继续深化产、城、人等资源优化配置改革,以集约节约发展为目标,逐梦高质量绿色发展。
二是出台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人才新政,金融、土地等新政策也正在抓紧制定中,推出符合当地的人才、金融、土地“三大政策”。
三是聚力打造城乡体制改革、城乡融合发展、美丽和谐宜居、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样本。
叶浩总结了几点,无非是:把所有人口、政策和资源都集中在县城,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达到共同发展。
破解了山区县城资源分布不合理、资源均衡配置难度大的难题。
安州是个山城,辖区的县区都是山县,如果这个构想成立的话,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但是不能光凭一篇论文就改革吧?这是个大工程,叶浩得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他去调查了一些情况,发现沿海江浙地带有些县城就是采用了这种办法发展,据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叶浩在安州跑了几天,他发现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投入太大。
以万川县为例,农村人口过多,要完成这一壮举,除开其他一切因素,至少需要百亿。
有件事堵在心里实在难受,叶浩干脆回家找老爹去了。
叶书记听了儿子的设想,就问了一句话:因地制宜嘛?
叶书记说:“任何政策都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山县大城在安州实施的问题很大!为什么呢?因为安州所有县区的农业人口都比城镇人口多很多。我们改革肯定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比如三十万人口的县城,你要把20万农业人口搬到仅有10万人口的县城去,不觉得有点搞笑吗?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