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高丽彻底成为历史(求月票)
而在箕地北部的东北地区,那就非常复杂了,在图门江流域的是秽貊人,在秽貊北部的是由肃慎人迁徙后形成的沃沮人,这些人也就是后来女真人的祖先,再往北就是肃慎人,还有扶余国的区域。
由此不难看出,其实汉朝早期的箕地人员分布十分的复杂,自称横跨东亚大陆的南棒人,真能分清楚他们的祖先到底是哪一支吗?
到了汉朝初年,汉朝在辽河下游建立了辽东部。
由于当时的卫满朝鲜属于东北老大哥,东北的所有部落都听他的,而他又臣服于汉朝,等同于说汉朝间接的统治了箕地。
直到汉武帝的出现,汉朝的发展从过去的含情脉脉直接变成了武德充沛,很快就占领了卫氏朝鲜,直接统治了箕地,大量的汉人也开始在箕地生活。
由于这个过程相比于打匈奴而言过于简单,所以在汉人的历史上就没有多少存在感。
汉武帝吞并卫氏朝鲜之后,顺手就把沃沮、真番、临屯以及辽东地区的土著全给一锅烩了,建立了玄菟、临屯、真番、乐浪四个郡,这就是著名的汉四郡。
到了汉昭帝的时候,汉四郡逐渐就被统一成了大乐浪郡。
但是到了这儿,汉朝对于箕地的治理也就到头了。
此后一直到东汉时期,箕地到东北地区的汉朝领土就开始不断的被东北的部落给侵蚀,甚至在东汉时期,北方崛起的高句丽直接占领了箕地,让生活在箕地上的汉人岌岌可危。
直到东汉时期,军阀公孙氏进入到了箕地和东北地区,乐浪郡被改名为带方郡。
由于缺乏中原地区汉人的支援,箕地的汉人人口逐渐下降。
这其中绝大多数箕地的汉人都是死于东北这些部落的入侵以及新崛起的国家,比如像高句丽的进攻,就使得大量的箕地的汉人或是迁徙或是被消灭或是被吞并。
到了三国时期,箕地的汉人已经不足十五万,变得非常稀少。
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了西晋统一三国。
西晋在统一之后,司马家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发展自己,自己就把自己给玩死了。
随着北方又一次动乱,历史很快就进入到了魏晋南北朝。
从那一刻起,箕地上的汉人彻底孤立无援。
公元三世纪,高句丽大举进攻带方郡,大量汉人被迫向西迁徙、被消灭、被吞并。
直到公元四世纪,高句丽彻底占领了箕地的北部,从此在箕地上生活了五百多年的汉人被彻底消灭。
如今,时隔六百多年,汉人重新回到箕地这块土地上,并成为这里的主宰。
作为战乱中建立的国家,高丽王朝建国之初,是贵族、军将分割权利,官位也由两者的子弟世袭,这就造成了君弱臣强的局面。
至高丽光宗时,为了改变局面,高丽光宗采用由后周逃亡至朝鲜的学士双冀提出的开科取士办法,仿效中原科举制,建立了高丽科举。
高丽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类似于中原王朝的会试,下设诸多小科考试,包括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以进士科考为尊。
常科通过后进入制科环节,由高丽王亲自监考,类似于中原王朝的殿试。
制科测试内容不定,但以诗赋为尊。
很显然,高丽科举就是唐代科举的翻版。
为了配合科举,高丽还设置了官办学校,也称为国子监。学生构成上,实行保送入学。
——高丽穆宗时期下令地方,一地满千人,由官府推荐三人入学,五百人推荐两人入学,五百人以下推荐一人入学。王京的保送生称士贡,地方的保送生称乡贡,外国来留学的人则称宾贡。
学生获得保送名额后,要先到王京进行入学面试,面试内容要做五言汉诗一首或考五经学问,通过则可进入国子监。
在国子监学习三年后,毕业即可参加礼曹举办的科举。
原则上,高丽科举面向高丽王朝的所有自由民,保送名额也是向所有自由民开放的,不拘泥于权贵。
但实际上,这种考试,就跟唐朝时的科举制度一样,弊端很多,非常不完善,能参加考试的还是地主阶级,只不过是给了中小地主升级的机会。
说穿了,高丽王朝的官场,跟隋唐时期的官场一样,也是被世家大族、达官显贵之家垄断的,普通人(即高丽平民),以及原来的高丽奴婢,那是根本不用想当官,仕途与他们基本上就是无关,尤其是后者,根本就没有出仕的可能。
——翻开高丽王朝的历史,就会知道,高丽王朝的进士大多都出身于名门世家或者高丽朝廷的官宦之家。
而大乾王朝的科举制度,是李存在唐宋的科举制度(如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大量后世先进的考试制度,进行了很多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斩断了世家大族、达官显贵之家操纵科举考试的过程杜绝了徇私舞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