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巍巍大唐:开国 > 第七章 太原失陷(3)——河东兵燹

第七章 太原失陷(3)——河东兵燹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自武德元年(618年)五月,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称帝开始,从李唐建国之日起,唐王朝便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与挑战。比如,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的“浅水原之战”,是李唐王朝遇到的第一次挑战;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的李密叛唐,是第二次挑战。而武德二年(619年)八月的太原失守,则是第三次危机。

本来,太原失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上自唐高祖李渊,下自唐朝的文武重臣,对于太原失守的事实,大都难以置信。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是整个山西地区的核心,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因此,唐高祖李渊对于太原的城防,非常重视,为的就是防止刘武周进攻太原。

按照李渊自己的说法,太原“强兵数万,食支十年”。在太原周边,唐廷又布置了数万精锐部队。并且,太原城中,囤积了可供食用十年的粮草。可以说,太原城用“固若金汤”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所以,即使刘武周背后有突厥支持,兵强马壮,如果想要攻下太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惜的是,事与愿违。从刘武周进犯太原,到最后攻陷太原,前后仅仅不过五个月的时间,就让太原落入刘武周之手。在太原失守的过程中,唐朝方面接连失策,犯了一个又一个致命的军事失误,白白断送了大好形势。

其实,太原失守,最主要的直接责任人,不是驻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也不是其他唐军将领,而是唐高祖李渊。在整个太原之战当中,李渊犯了两大失误,最终导致了太原城的失守。

第一,选将不当。

李渊明明知道太原的重要性,因此,对于镇守太原的主将人选,自然要格外慎重。不说这个人有多么能征善战,最起码也应该是老成持重。可是,唐高祖却偏偏选了色厉内荏,少不更事的李元吉,坐镇太原。作为父亲,高祖难道不清楚李元吉的秉性吗?他当然清楚。可是,尽管如此,李渊依然让李元吉坐镇太原。

李元吉镇守太原期间,胡作非为,横行霸道,搞得太原城民怨沸腾,秩序失衡。对此,李渊的处理方法,存在很大的偏差。出于一片爱子之心,他终究没有将李元吉调回长安,而是采取“和稀泥”的处理方式,对李元吉无原则的纵容、包庇。殊不知,这种纵容,其实是对国家大事的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

正是由于父亲李渊的纵容与包庇,才养成了李元吉自私自利的性格。所以,当刘武周兵临城下之时,李元吉没有选择与太原共存亡,而是选择了弃全城军民于不顾,临阵脱逃。单从这一点来看,太原失守,与李渊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救援不力。

刘武周实行蚕食之策,逐步逼近太原。面对如此危局,唐高祖本该积极驰援太原才是。然而,在救援太原的问题上,李渊却显得有些消极。太原的战略意义这么重要,更何况,刘武周又是个难缠的对手。所以,负责支援的援军主帅,必须是一位经验丰富,熟谙用兵之道的统帅。

满朝上下,能够完成此次驰援太原,击败刘武周的任务,唯有秦王李世民。然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唐高祖居然没有派遣李世民,带兵救援太原;反而以裴寂为主将,率军迎击刘武周的大军,救援太原。

裴寂根本不懂军事,他之所以主动请缨,无非是要博取军功,证明自己。让不会打仗的裴寂前去支援,不等于是给刘武周千里送人头吗!果然,度索原之战,因为裴寂的胡乱指挥,唐军大败。并且,度索原一战的失败,彻底瓦解了李元吉的心理防线。最终,李元吉弃城而逃,太原被刘武周攻占。

不管怎么讲,太原已经丢了,无论李渊如何懊悔,如何扼腕叹息,都无法改变太原失守的事实。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太原失守后,刘武周、宋金刚趁热打铁,借着刚刚打下太原,部队势头正盛,乘胜出兵,相继攻下了晋州、龙门两地。山西地区的近一半城池、郡县,皆被刘武周占领。

而且,刘武周攻陷晋州、龙门,也将战线延伸到了关中、河东接壤的地带。等于是说,刘武周的大军,已经陈兵于关中边境,随时可以大举西进。如此一来,刘武周基本打通了进攻关中的军事要道。到了此时此刻,不仅河东的战局岌岌可危,就连关中腹地的军事态势,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就是太原失守带来的连锁反应,或者说是恶果。太原失守后,唐朝在山西的战局发展,逐渐趋于恶化,其防线犹如黄河决堤,一溃千里。所以,针对眼下的危急情形,唐王朝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便是全力应对河东敌情,尽快收复太原,消灭刘武周势力,稳定住山西局势。

可是,现在的河东战场,犹如产生了“多骨诺米牌效应”。太原失守,拉开了唐军河东溃败的序幕。之后,晋州、龙门两地的相继丢失,更是让唐朝在河东战场的处境,变得极端不利。因此,对于刘武周肆虐山西的侵略行为,唐王朝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没等唐朝开始收复太原,刘武周再度发起进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