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起死回生
天坛公园所有的公众活动,那些临时性的商业大棚,就是这么干的。
只要小心木屑和施工垃圾即可,至今为止没出过真正的火情,通常都是些烟头点燃局部的小问题。
何况现在也不用明火的灯具照亮了,要照天坛保卫科科长的话说,正常天气下,只要尽量别用明火,牵线走电,用电灯照明是很安全的。
这位科长还说了,如果宁卫民不放心,他结婚那几天,大可以向园长提出支援的要求。
只要天坛保卫科获准派人过去协助,那消防安全这一块,保准儿出不了事儿。
于是不但宁卫民放宽了心,就此欣然而归。
等他回去,向康术德和江念芸转述了这番话,两位老人也很高兴。
这么一来,喜棚的设计方案再也不是什么问题。
钱现在是现成的,只要按照天坛公园施工的要求,买够了防火涂料先把那些易燃的建材都喷洒一遍,然后晾干了正常施工就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要是防火这事变得这么容易的话,现在想想,那其实这棚行还真是消失得有点冤枉。
也就是说,要不是因为当年的移风易俗运动,只要从事搭大棚的这些匠人们多坚持几年。
兴许就还能够存活下来,不至于断了香火传承。
实话实说,咱们的老百姓其实在婚丧嫁娶上,还是很舍得花钱的。
大多数人家攒了一辈子的钱,不就为了用在这些事上嘛。
所以哪怕今后的夏天再也没有大户搭天棚了,棚匠们光吃红白事,也不至于就饿死。
这么一想,康术德和江念芸多少都有点伤感,不免唏嘘。
他们似乎在何师傅和郑师傅的身上,又重温了一遍人生难测的失落,与命运无法掌控的无奈。
而宁卫民却有点不信这个邪,因为他一下子想到了更多。
还真别说,他忽然有了点新发现和新想法。
他居然无论什么高大上的行业,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咱们华夏都有原型。
其实在他看,对于棚匠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连红白喜事都是小业务。
因为在公众活动和商业活动上,棚匠这行也有着天然的优势,论起来他们这一行这不就相当于未来的会展行业的业务范围嘛。
可未来的会展行业又哪儿有他眼见的这么便宜和便捷啊。
作为信息时代的人,谁还没看过几次展览,参加过几次大型商业活动啊。
宁卫民的印象里,那些千奇百怪的展台虽然也是木头的,哪怕再大的展台,也几乎都是一周之内搭建完成的。
可最基本的材料,都是拿死沉死沉的大芯板包铁架搭出来的。
搭个二层结构,就得好多人一起忙和几天。
尤其是中式传统的展台和活动,要想不用喷绘糊弄人,搭出点立体效果来,那花的钱海了。
要对比一下,哪儿有棚匠们搭的这些东西迅速便捷,华丽大气,价格实惠的?
在户外的优势那就更没法相提并论了。
上辈子宁卫民在京城的国展看车展,就亲眼目睹过大风天气下,木质铁架的展台被七级大风吹垮的场面。
可棚匠们搭的架子楼又是什么样的?
虽然高至十丈,宽至十丈,无不平地而起,且中间绝无一柱。
但即便有十二级狂飙的袭击,也不会散架。
按照两位老师傅的话说,这是最基本要求。
自京城有了这行之后,就聪没有过大棚被风吹塌过的事儿,做不到这点,还干什么呀。
就是再大的风,顶多也只会将整个棚架端起来,然后完整的落于他处。
由此可见棚架子的牢固。
想想看,这么看来,岂不是咱们越活越回去了吗?
老祖宗的东西居然扔了,忘了,然后学人家所谓的现代会展技术,用铁架子、厚木头、塑料板去搭东西。
既不环保,又浪费东西。
见着个便携式的桁架或者用插装方法搭建的标摊,就觉得太方便太先进了,佩服的不得了。
这叫什么?
这叫文化退化!
蠢透了!
也傻透了!
真是可惜了的,就拿眼前来说,咱们为了出口年年都办广交会,年年干这样的傻事,已经不知道糟践了多少钱啊!
所以要按宁卫民已经逐渐清晰起来的思路来,只要这行没真正绝根,还有懂技术的人在。
其实想要复苏棚行这个传统行业,甚至发扬光大都不是什么难事。
毕竟华夏未来的商业会展的市场需求太大了,而棚行这一行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又不是会展行业的营业内容完全可以覆盖的。
那是真的可以用于公众活动需要和居民生活需要,而且至少能用一个季节的。
就拿眼下来说,每年夏季天坛公园的书市,还有东安门的夜市,甚至是西单商场的服装摊儿,用上这门手艺,那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旅游景点或是公园去搭个凉亭,搭个户外茶座和凉棚,那不也满好的嘛。
尤其是不久之后,马上就是亚运会了呢,可不都是现成的用武之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