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3章 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重要
“为更加有利于湖广之开发,早日将其变成天下粮仓。
朕决意将湖广布政使司分拆,以洞庭湖为界,洞庭湖以北为湖北行省,治所武昌府。
以南为湖南行省,治所长沙府。
以张源巡抚湖北,以方孔炤巡抚湖南,两省下辖各府州县同样以洞庭湖为界划分。
两省巡抚衙门新增官吏由吏部考察后予以拔擢任命。
周卿切记一点,须着重选拔于农事上熟稔之人为官,出身不限!”
朱由检既然计划全力开发江汉平原,那分拆湖广就成了必然之举。
下辖十六个大府的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规模太过于庞大,辖区人口却是太过于稀疏,不利于朝廷政令得以顺畅的执行。
分拆之后,两个巡抚衙门所辖的区域更小。
也更有利于政策被完整的贯彻下去。
在人口爆炸的后世,现湖广行省下辖的每个大府都是人口数百万的地市。
加上配套的各种现代化基础设施,对土地的利用率也是达到了极致。
但现在的湖广地区各种情况与后世有着天壤之别,不仅是道路交通、农业科技等各种基建十分落后。
就连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人口,也不及后世的十分之一。
对于明末到底多少有多少人口,后世也是众说纷纭。
有说两亿的,有说一亿五千万的,有说一亿的,有说不到一亿的。
这些推测都有各自的理由。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缺少详细确凿的官方数据。
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小冰河期各种极端天气下,人口的动态增长和减少每天都在不断变化中。
在这个信息统计传递极其缓慢和不透明,官方效率极为低下。
各种隐匿户口众多的时代,想要统计详尽的人口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大明,储存和统计全国丁口数量和赋役的黄册被太祖放在了南京玄武湖中的梁州上。
朱棣登基后虽然迁都北京,但黄册却依然留在了南京。
鉴于黄册的重要性,当初太祖朱元璋在派人探查过无数次后,最终决定把黄册库放在了玄武湖。
黄册作为国家之根本和命脉,收储保管时首先要绝对保证其安全。
虽然防守森严,管理严格,但黄册库中的册籍并没有得到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完善保护。
虫蛀、潮湿、造假等都对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如正德十五年时发现,正德七年编造的江西布政使黄册已大半被蛀坏。
其中,“有一县全蛀者,有一县十蛀八九者。
纸张如粉,灰末成堆,都图丁产,字字不全,难以辨认。但经一揭,纷纷而碎”。
库房的境况也很糟糕,朱由检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特意下旨加强了对黄册库的保护和抢救。
但对于已经损毁的众多册页却也是无能为力。
上面所记载的许多地方官府统计的各项数据也随之烟消云散。
这也导致了大明具体人口数量统计也需要重新来过。
除了这个因素外,连年的征战、瘟疫、疾病、饥饿、新生儿夭折等等诸多天灾人祸下,人口的变量极大,详细数据的归纳变得非常困难。
朱由检计划在三年后展开全国性的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人口的同时重建黄册,以便对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基本数据。
而黄册库也将会被迁移至京师,北地干燥的气候更适合保存这些珍贵的纸质资料和文档。
据朱由检掌握的资料来看,现在大明的总人口大约在一亿两千万左右。
其中有五到六千万都集中在了最为繁华富庶的江南地区。
而亟待开发的湖广行省,总人口也就在不到两千万左右,数量还是相当少的。
这也是江汉平原未得到更大规模开发的主要因素。
后世的湖南湖北两个省,人口数量加起来就相当于现在大明的总口数,这种数量上的差距在没有大量的粮食支撑下是无法弥补的。
“户部、河南巡抚衙门及其相关地方官府,须加大往荆襄地区迁移人口之力度。
力争明年年底前,保证河南受灾各地再无丁口滞留!”
受灾严重的河南各府灾民就近往荆襄,迁移已经开展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据各府上报的数据来看,一年来共计向荆襄地区移民五十余万人。
剩余的灾民还有两百多万留在当地,在领取官府赈济的同时,积极展开生产自救。
虽然这种自救的效果几乎当于无,不过,据锦衣卫以及数名巡察御史上报的情况来看。
虽然不断有各种各样的小状况发生,但整个灾民迁移过程进展还算顺利。
朱由检从內帑中出银五十万两拨付湖广巡抚衙门,由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