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 章 北境部署
郡归李牧老将军统领,那边三郡还得再派人过去担任太守。”
秦王政点:
“九原郡、云中郡和雁门郡,以为可派谁过去戍边?”
决定这三郡的归属,就得先定好秦国北境的三郡。而秦北三郡从自东分别是陇郡、北地郡和上郡。
陇目前是李信的祖父李崇和父亲李瑶合力管辖,隔壁的北地郡和上郡则是收复河南地(河套南部)的重位置。
这两个郡加上赵地最的九原郡一起,对河套南形成了包围的态势。目前河套南还没有大秦收复,依然在匈奴手中。
不过从三郡兵合围的话,拿下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扶苏看着那个凹进去的缺口不太顺眼,秦王政也一样。
父子俩对视一眼。
扶苏说道:
“上郡自然该由蒙恬镇守。”
收复河套南是蒙恬的功绩,扶苏对他很有信。
秦王政颔首:
“北地郡叫李信去管辖吧。”
暂时让李信配合蒙恬行事,是情况不利,李信作为亲儿子亲孙子,更顺利地快速从隔壁陇借兵借粮,以及借道。
李信用兵奇,且擅长千里奔袭。说不准这小子会从陇借道入诸戎的地区,再从边折返抄了河套南部匈奴的退路。
虽是兵行险着,但诸戎为了做生意肯定不敢背地里和匈奴夹击李信的部队。更何况南边就是李信他爹李瑶带兵虎视眈眈,人家自然会给亲儿子断后。
秦王政思忖后下决定:
“蒙恬还去齐国历练一番,暂且不着急。先将李信调去北地郡,督建长城的修缮事。”
既然需九原郡配合北地郡和上郡行动,那么九原郡的太守人选就得好好挑了。
目前的将领中和蒙恬打配合的人并不算少,而收复河套这么大的功劳,大家自然都想捞到手中。
考虑到老一辈的将领再过些年也该到退下来的年纪,而年轻一代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历练。如果不抓紧机会的话,只怕后面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
即是生将才,也需充足的实践经验,否则大战时容易状况。
扶苏想了想:
“杨端和稳重,他的长女也是一样的子。李信太跳脱了,不如派他们父女去九原郡支援蒙恬。”
对蒙恬好一点吧,不派去的全是难搞的同僚和下属。虽然蒙恬自己足够沉稳,但李信这小子毕竟是王翦老将军都觉得疼的那种人。
秦王政唇角微扬:
“李信年纪也不小了,还是这么闹腾。”
嘴上说的是李信,眼睛看的却是自家太子。
太子还嫌弃别人不够稳重呢。
扶苏假装没有听其中深意:
“杨明舒年纪还小,不独当一面。太守由其父担任,她可放地在前线抵御敌人。”
有亲爹在后坐镇,为她统筹全局,杨明舒就随浪了。哪怕战事不利吃了败仗,杨端和也随时兵支援。
父女俩先过去打打匈奴练个手,等收复河套南部的时候,应该就有充足的配合经验了。
正式开战后,表面上是蒙恬和杨明舒协同作战,其实后还有个沉稳老辣的杨端和随时准备查漏补缺。
秦王政认为这个安排没么问题。
又问:
“云中与雁门呢?”
雁门有个雁门关,地理位置十分紧。云中郡则在山大同,同样是个军事地。
扶苏答:
“王离、王贲父子可去协防,再将桓齮将军派去。”
哪家都有小辈,杨家父女的模式直接借鉴就好了。
后世皇帝一般不喜欢将领的子嗣代代接手他们前驻扎地的军队,觉得时间长了那边的士兵就成将军家的私兵了,将军可会拥兵自重、造反篡位。
但秦朝暂时还没这种想法。
陇世代都在陇李氏的手里,也没见李家造反。自己不信任将领就直说,找么借口。
北境都划分十来个郡了,每个郡独自掌兵互相制衡。这样都不放戍边的守将,那也别想着搞中央集权了,继续玩分封算了。
而且说实在的,将领的家族真的代代都将军苗子吗?
未必。
白起厉害吧?听过他后代在军事面有么建树吗?
不说白起秦王猜忌废黜为士卒,没了贵族官身,所以他的后代起不来。在秦国待不下去难道不跑去其他国家光热?
没混来,原因就是非常残酷的——白起他后人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