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赵俊臣与周尚景(中).
开始,我朝各地的天灾就逐渐频繁了起来。到了陛下登基之后,这般趋势就愈加明显了,陛下登基前十年,规模较大、形势较重的旱灾、涝灾、水患、蝗灾、地震总计有十一次,陛下登基后的第二个十年,这个数字变成了十七次,又到了近十年,这个数字更是变成了二十三次之多!尤其是最近三年,各种天灾好似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一般,若是这个趋势一直保持下去,晚辈心中不免是有些担忧,不知道朝廷是否可以应付得过去……” 然后,赵俊臣微微皱眉,又说道:“也不瞒周阁老,近段时间以来,户部的银钱已经逐渐宽裕了,但国库的存粮却已经是处于危险边缘!若是这般趋势再持续下去,户部最多只能坚持两年,就再也拿不出粮食赈济百姓了。” 周尚景沉思了许久,问道:“俊臣你的意思是,今后朝廷各地将会愈加频繁的发生天灾?” 见赵俊臣点头之后,周尚景有些不信,摇头道:“俊臣恐怕是杞人忧天了吧?老天爷的事情,谁又能猜得到?也许明后两年会是风调雨顺、天下丰收也说不定。” 顿了顿后,周尚景又说道:“更何况,户部存粮固然是少了,但余银也多了,若是粮食周转不开,大可以用银子向民间购买,俊臣又何必这般担忧?” 见周尚景这么说,赵俊臣心中轻轻一叹。 就算是周尚景的眼界见识,也终究是受到了这个时代的限制。 不过,赵俊臣若是真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要得到周尚景的支持。 于是,赵俊臣耐心解释道:“晚辈的担忧并不是毫无依据,晚辈专门调查过,发现近些年来朝廷各地的气温已经是愈发寒冷了,三十年前的今天,京城百姓们已经是普遍穿上短衫了,但现在呢?依然有大部分百姓还穿着长袖衣衫。 周阁老您也知道,天气变化与粮食收成息息相关,也会间接影响到旱涝灾情的发生,朝廷各地的天气逐渐趋于寒冷之后,各地也开始频繁发生天灾,周阁老您觉得这两者之间就当真没有任何联系吗? 或许这一切都只是晚辈的杞人忧天,但晚辈身为户部尚书,眼见着户部存粮已经是渐渐匮竭,却不敢把一切希望都放在老天爷的心情上面,如今还有时间进行准备,自然是要想尽一切办法、防患于未然。” 听到赵俊臣的解释之后,周尚景再次陷入了沉默之中,一双老眼中满是思索。 赵俊臣则是继续说道:“还有,周阁老您说让户部到民间购买粮食应急,但实际情况恐怕要比周阁老想象中更加的触目惊心!民间的存粮也已经是非常危险了!户部就算有银子,恐怕也买不到多少粮食! 我朝的粮食,近半产于江南,但最近百余年来,江南的农户们为了赚取更多的银子,纷纷是废弃了耕田,转而种植价值更高的茶叶、棉花、香料、水果等物!产粮已经不足百年前的三成了!为了应付朝廷的征粮,江南各地每年都要从其他地方购买粮食,江南本地所种植的粮食,就连应付本地百姓都有些勉强了,这样一来,户部还能从哪里买粮食?“ 赵俊臣所说的这些事情,周尚景身为当朝首辅,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只是他从前一直是孤立的看待这些事情,但如今得到赵俊臣的提醒之后,周尚景终于将几件事情联系了起来。 然后,周尚景得到了一个有些惊骇的结论——若是朝廷各地今后两年依然天灾频发,很快就没有粮食赈济灾民了!到了那个时候,就必然会发生大规模的流民暴动!再加上明朝多年以来的种种积弊,局势必然是彻底糜烂、一发不可收拾! 想到这里,即使是城府深沉、经验丰富如周尚景,也是不寒而栗。 然后,周尚景终于明白了赵俊臣的想法,表情也渐渐严肃了起来,说道:“这些推测,确实也有些道理。但恐怕不足以说服陛下与百官,若是俊臣你将这些想法公布出去,或许还要落得一个妖言惑众的罪名。“ 赵俊臣叹息道:“所以,晚辈也只敢告诉周阁老您一个人……” 周尚景再次点头,也再次拿起了赵俊臣的奏疏详细审阅。 周尚景依然不大相信赵俊臣的推断,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情况确实有可能发生,后果也十分严重,所以必须要有所防患。 * 另一边,见到周尚景的表现之后,赵俊臣心中隐隐有些无力。 自古以来,所有权臣首先都是一位能臣!唯有成为了一名能臣之后,才能够爬到高位、权倾天下。 周尚景就是如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