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风云际会51 不死不休。
袁绍常年在冀州活动, 与吕昭的地盘隔着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距离,两人暂时没有正面交战的机会,这年头也没有互联网可以百度资料, 想要了解对方,只能靠道听途说。 所幸豫州虽然在吕昭治下,却是汝南袁氏的老家,数百年的经营根深蒂固, 外来户想接管, 想分一杯羹,也得问问地头蛇答不答应。 袁绍先前确实是这样想的, 但最近一段时间听到的种种风声令他愈发警觉。 但凡有点能力的人,都挤破了脑袋往繁华的中原凑,边关苦寒之地, 开发程度着实有限这还是往客气了说,实际上就是基本没有被发开过, 还保持着相当原始的风貌,尤其是吕布的老家并州五原郡,已经是汉朝最北端了, 再往北就是胡人聚集地, 在高冠博带的风雅士人们的认知中,属于狗看了都摇头的不毛之地, 那种破地方能养出什么有识之士吕家往上数八辈祖宗,也找不出一位稍有名望的,如此卑贱的出身在太平盛世混到头,顶天破也就是个乡下小吏,而今世道乱了,什么牛鬼蛇神都冒出来了, 才给了他们向上爬的机会。 但光爬上来还不行,没有深厚的根基,随时随地都会被上面的人毫不留情地踢回深渊。 底蕴是需要依靠时间沉淀的,时间不够,想要快速拉平与豪族世家之间的差距,就只能上雷霆手段了。 没有固定田产 战争和饥荒来了,抗风险能力差的普通百姓最先死亡,但有些家底的豪门士族日子也没有多好过。 董卓占据关中的时候,难道会特别关照手下人不要骚扰本地大户吗 袁谭和田楷争夺青州的时候,难道会顾及到当地的豪门吗 当然不会了,他们只会打得关中千里赤地,打得平原郡野无青草。 饥荒、战争使得原本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成片成片地死去,有主的地也变成了无主的,然后谁的拳头硬,谁就能把地收入囊中。 没有依附的隐户 一些“幸运”的百姓们没有死在战争和饥荒中,但也失去了祖辈生活的家园,为了生存,只能往稍微安全点的地方逃。 吕昭刚离开长安时,就有意收拢流民,后来这项工作一直没停过。司隶、冀州起大疫、闹旱灾、生蝗灾,数不清的百姓南下逃难,曹操进攻徐州,彭城、东海的百姓们纷纷逃入沛国,都被她好生安置,成为了她的佃户。 没有丰富的藏书 吕布在郿坞抄了董卓的老巢,搬走不少珍贵书籍,都托付给了蔡邕,后来吕昭推广雕版印刷术和纸质书籍,蔡邕借着新技术,将藏书一一修订整理,出版成册,供百姓借阅学习。在几位大儒的联手推动下,吕昭治下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的第一批学子已经深入基层,成为了勤勤恳恳的小吏。 人丁不兴旺 也就这个问题暂时没有解决的办法,吕布和魏夫人并没有再生一个孩子的打算,吕昭和貂蝉谁也没有成亲的想法,全家集体忙着搞事业。 总之吕家在发展初期所作的一切,都很符合袁绍对他们所属阶级的刻板印象疯狂收敛财富,掠夺人口资源,削尖脑袋往上钻,拼命试图跻身士族阶层。 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情况逐渐变得不对了呢 开办学堂,推广纸质书籍,向平民传授知识 分配土地,改良农具,改革税法,免除徭役 收留无家可归的女子,创建女兵营,把她们培养成保卫家园的合格战士 按照曹操和袁谭汇报的情况推算,吕昭目前至少养着八万精兵,据说并州军每月都有军饷可拿,武器防具不需自备,统一配给,战时还有额外的赏赐。 汝南最近在修建沟通汝颍二河的水渠,用来灌溉农田,运送物资。这种工程一贯是抓百姓进行无偿劳动,属于徭役的一种,繁重而严苛,人民深受其苦。但吕昭征发民夫修水渠竟然管饭还给钱,不想要钱可以按照市价换成等额的粮食。大伙儿听说有钱拿,再加上田里的工作差不多忙完了,剩下的时间闲着也是闲着,都很乐意再赚点收入补贴家用,纷纷踊跃报名。 有了这么多额外支出,为了平衡收支,吕昭治下的税率应该会收得非常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税征得比谁都低,还不收乱七八糟的杂税。 袁绍百思不得其解,抓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吕昭到底是怎么做到自给自足,不薅士族羊毛,还没破产的,难道就纯靠她那些抢来的地种出来的粮食 小冰河期的气候异常吊诡,今年旱灾,明年闹蝗虫,后年又地震,动不动就颗粒无收,即使家大业大如袁绍,也有向本地士族开口索取粮食物资的时候,吕昭那点比纸还薄的家底,按理说根本架不住她瞎挥霍。 排除一切不可能,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