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内策(10月求订阅月票)
王弘毅血战打退了秦地藩镇,,龙剑趋于稳定,于是大军大胜而回。 蜀地由是在王弘毅手中获得了统一。 王弘毅令人上书朝廷,请封蜀王。 大燕朝的傀儡小皇帝在内宫大斥王弘毅乃是乱臣贼子,不允封王。 事实上,如今朝廷的一切大权都在权臣魏越手里,小皇帝只是一个盖章皇帝而已,没有自主权。 而在这个事情上,魏越也不想王弘毅得到蜀王的册封。 上次给予蜀候,其实是想将王弘毅钓出蜀地,来个釜底抽薪,但不想,王弘毅如此桀骜,吃掉了鱼饵,却不上钩。 也因为有那道圣旨在,王弘毅自称蜀候,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反对。 但现在,大燕朝要是给了王弘毅蜀王的封号,那无疑是加深了王弘毅的气数,帮助他稳定蜀地的统治,这反而不好。 于是,大燕朝在权臣魏越的操控下,连发三道圣旨训斥王弘毅,称呼他为欺君叛国之人,号召天下义士共反之。 另外,大燕朝又封魏越为吴国公,令他统领兵马,共伐逆贼王弘毅。 消息一出,满朝文武震惊。 因为晚期藩镇叛乱,朝廷南迁,实际区域就是古扬州,也就是吴越之地,加封魏越为吴王,实在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这还没完! 七日之后,大燕朝又以魏越讨伐王弘毅反王的名义,加封魏越为吴王,加吴王,赐九锡、假黄钺、使持节、总理万机。 这是更进一步。 虽然说是朝廷册封魏越为吴王。 但是有识之士皆知道,朝廷其实就是在魏越的控制中。 魏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他借着王弘毅的名义,给自己封王,也意味着魏越受到王弘毅的刺激,行事会越来越激进,这是打算蟒吞龙,谋朝篡位了? 一时之间,天地风起云涌,暗流用地。 各地藩镇加快了统一步伐,厮杀不断。 不过外界纷纷扰扰。 王弘毅却关上门来,一心做着自己的事情。 朝廷的训斥他并不担心。 蜀地乃四困之地,自古出龙不易,容易形成困龙之局。 但同样,蜀地易守难攻,在秦地藩镇都被王弘毅打退的情况下,外界想要攻伐蜀地,却也没有那么容易。 朝廷不同意给王弘毅蜀王的称号。 王弘毅就自取,自封。 关于蜀王的登基之典还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而他的精力,则重点放在蜀地的内政治理上。 王弘毅一统蜀地太快了,在吴思源的支持下,比原着里快了几年的功夫。 这本是好事。 但现实不是游戏。 不是打下一块地盘就有产出。 王弘毅打下的每一块地盘,都需要派出官员治理,拿出粮食支持,这样才能一步步将吸血的器官,变成造血的器官。 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人手。 他崛起的时间还是太快了,哪怕他想尽办法寻找人才,但还是不够,只能大幅度依赖降臣和官吏。 官吏的危害王弘毅这种有现代经验的人不是没有看到。 大肆重用降臣也有尾大不掉之患。 最后还是逃不过一个轮回,各种利益集团只是换了一层皮,又重新活跃在朝堂之上。 所以王弘毅停下来了。 一方面是修生养息。 另一方面则是确立各种规章制度,治理内政。 其中,王弘毅主要推的政策有三。 第一个政策是在加大学堂,讲武堂的投入,并加入明经科,培养适合的官吏人才。但不会直接给他们做官,而是先让他们从典吏这些官吏职位做起。 因为大燕朝科举取士,进士一出来就是七品官员,如此厚待,就导致天下读书人一心扑在读书上,十年寒窗,就为一朝金榜题名。但做了官员之后,却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这就导致县里面的大权,是落在了吏员之手。 有道是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吏员。 王弘毅吸取这个教训,不取也! 不过这些官吏把持了官府的基层工作,渐渐演变成家族性经营,王弘毅这样做,其实是做了他们奶酪,会激起他们反抗,对此,王弘毅也有相应的措施安抚,就是放开了官吏的晋升渠道,并提拔了几个比较有能力的年轻小吏起来做官。 这才使得王弘毅的政策有力地推进下去。 第二个政策是确定摊丁入亩政策。 摊丁入亩,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