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十三章 回家
狄仁杰并没有采纳贾思博的建议。 并非心善,不忍错杀,而是不欲兴兵戈。 将大食使节团灭掉,固然将危险掐灭在萌芽中,可如今是在千秋节,各国使节齐聚京师的敏感时刻,原本就有摩擦的两国,势必彻底掀起大规模的战事。 这恰恰是很多人希望看到的。 朝中的局势,除了高门士族和寒门子弟的对立外,还有主战和休养两派的纷争。 大唐自立国以来,战事不断,太宗高宗两朝单单是灭国的名单,都有大小一列,到了本朝也不遑多让。 但这二十年来,确实经历了一段相当可贵的总体和平时期,不是完全没有战事,只是没了大规模的冲突。 毕竟周边的隐患已经扫平,无论是朝鲜半岛的新罗,准备死灰复燃的突厥,还是原本雄踞高原的吐蕃,都被覆灭,东方地域再无丝毫威胁。 但如此太平的背后,也代表着建功立业的途径,少了太多太多。 唐时重臣多有出将入相,而且还不是后世那种腐儒典兵,是真正的文武通才,所以想要打仗的,可不止是武人将帅,众多朝臣也希望在征服他国中获得功勋,封妻荫子。 好在东方无敌手了,往西边去,还有大食。 贾思博显然就是主战派,他早年在内卫任职时,就开始布局大食,不断将谍细渗透进去,构成庞大的情报网络。 狄仁杰起初赞同,后来持反对态度。 赞同,是因为忘战必危,大唐与大食接壤,又强势发展,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双方皆是如此,就算不准备灭了对方的国,也迟早有一战。 反对,则是因为好战必亡,时机并不合适。 安西之地的经营仅仅是有了起色,依旧地广人稀,远逊于中原,驻军尚且不能自给自足,一旦开战,单单是源源不断的军需辎重,就能让二十年的积蓄如流水般花去。 关键是大食那样一个宗教信仰,风土人情都与唐人大相径庭的国度,哪怕正面战场胜利了,又是否能获得对方的土地,做出长久的统治?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所以在大唐自身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迫不及待与强国大食开战,除了让武功勋门欢欣鼓舞外,必然是途耗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宰相的职责,就是要将帝国这架巨型马车牢牢把持住,不使之信马由缰地飞驰,不被好战之辈裹挟,营造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趋势。 贾思博则是另一种想法。 在他看来,倘若因为这些缘故瞻前顾后,压制底层将士的为国报效之心,士卒待遇逐年下降,战力势必荒废,待得人心思定,再无斗志,等到朝中以为时机成熟,真正开战,恐怕已经打不过常年用兵的大食了…… 正要在大唐最为强盛之际,一举重创那西边的强国,便是一时半会无法灭国,也不可生出怯战之心! 不过他的威望目前远不如狄仁杰,灭使节团的建言未被采纳,也不失望,心平气和地处理了公务后,离开了政事堂。 “争端开始了!” 狄仁杰抚须,心头暗暗一叹。 大食使节团的威胁,直指圣人! 事有轻重缓急,相比起化解背后的阴谋,不使之成为两大强国开战的导火索,圣人的安危无疑最加重要。 以大唐如今的国力,外敌已经不可能动摇国本,唯有内乱才是真正的威胁,所以如果真到了危急关头,两害相权取其轻,肯定是优先稳定国内局势。 所以贾思博不急。 这是阳谋。 在千秋节之前弄不清使节团的始末,就必须快刀斩乱麻! “此事的背后,不知有多少官员参与啊……” 狄仁杰处理了文书,轻轻按了按眉心,脑海中开始思索可用之人。 第一位,是欲征大食,却能忍耐克制,安抚军心的王孝杰。 第二位,是无赫赫之功,却又四平八稳的内卫统领安忠敬。 最后一位,则是得自己提拔后,如今同在政事堂为相的张柬之。 朝堂之中,若说绝对能守得住本心,不为功勋战绩所动的,狄仁杰最信这三人。 但贾思博同样清楚。 这三位虽然能顾全大局,却也有各自的缺陷,有着容易被利用的地方…… “此番危机,不可掉以轻心,看来要拜托她出面了!” 狄仁杰沉吟许久,有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起身出了政事堂,朝着东宫的方向走去。 东宫置三师三少,太子太师便是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