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多眼连珠无敌神威火铳鲁班铳
至还要下跪叩头呢。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其势力甚至超过了其老前辈“东厂”。尽管“西厂”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了,可是只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西厂”。 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于是“西厂”复开。但没多久,刘瑾倒台,明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而“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物”,就这样在异时空历史上消失了,却在这一时空重开。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的共同点是监视、侦查、镇压官吏们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但也负责对天下百姓的审查和监视,凡是一切不利于朝廷统治的东西都要被清除,不利于皇帝的言论都要被禁止! 总之,出于皇权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来供自己使用。于是乎,“东厂”、“西厂”与“锦衣卫”等专门服务于“皇权”的“特务机构”就应运而生了,并且“业务范围”越来越广。 “锦衣卫”创立于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是明朝特有的军政情报搜集机构,主要职能为“侍卫仪仗”和“巡查缉捕”,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多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有嫌疑的对象,并在诏狱中对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均无权过问。“东厂”则创立于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因为当时的朱棣觉得,和身处宫外的“锦衣卫”相比,自己身边的太监更为可靠,而且太监都在皇宫之中,联系起来也比“锦衣卫”更加方便灵活。 于是,在永乐十八年(西元1420年)十二月,朱棣设置了一个被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的新“特务机构”,由自己的心腹太监担任东厂首领,即“提督东厂太监”。厂内人员则尊称其为“督主”或“厂公”。 “东厂”的职能是监视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故“东厂”的侦缉范围很广,从朝廷会审大案,到朝廷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尽管“东厂”和“锦衣卫”属于“并行机构”,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但因“东厂”离皇权更近,其权威要高于“锦衣卫”。尤其到了明朝中后期,提督东厂太监个个权倾朝野,比如著名的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曹化淳。所以,“锦衣卫”在无形中就矮了“东厂”一截,甚至还有“锦衣卫指挥使”主动拜东厂“厂公”为干爹。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西元1476年),有个叫“李子龙”的“妖道”在京城里装神弄鬼,后来又跟太监们勾结在一起,堂而皇之地在深宫大内逛了一圈,结果把成化皇帝吓个不轻,觉得“锦衣卫”和“东厂”靠不住了。 成化皇帝疑心很重,为加强特务统治,便交给自己的“御马司太监”汪直一个任务。于是,在成化十三年(西元1477年),在紫禁城西边的“灵济宫”附近设立了一个被叫“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的特务机构。 “西厂”的职能是侦查臣、民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成立后不久,在成化皇帝大力支持下,仅几个月内就在权势上超过了其老前辈“东厂”,并且行事作风日益骄横,甚至渗透到军队中。 当时,“西厂”有名言:“你东厂破不了的案,我西厂来破;你东厂不敢杀的人,我西厂来杀;你东厂不敢管的事,我西厂来管。一句话,你东厂管得了的事,我西厂能管;你东厂管不了的事,我西厂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后来,在群臣强烈反对下,“西厂”被迫撤销。正德元年(西元1506年)西厂复开。 五年后,“提督西厂太监”刘瑾倒台,“西厂”再度被撤销。在异时空,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西厂”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但在这一时空,“西厂提督”则由王承恩担任,成员皆“修真者”。 除了“锦衣卫”、“东厂”、“西厂”外,明朝还存在过一个叫“内行厂”的特务机构,是由太监刘瑾设立的。 在异时空,“内行厂”除了监察臣、民外,就连“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其“监察”之例,而且其权势居于东、西二厂之上。不过,在刘瑾倒台后,“内行厂”和“西厂”同时被撤销,前后一共只存在了“五年”。 尽管明朝的这几大特务机构有效的维护和捍卫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但同时也因为这些特务机构的权限过大,经常滥用私刑,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导致了它们在明朝社会上的评价非常差,但凡事也有例外。 崇祯帝朱由检这次在全国各地大力开设“大明钱庄”的“四海典当”的同时,也再次恢复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