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际威望。” 顿了顿,程诺又接着说道:“而那时的我们呢,英国人麦克马洪私自划走西藏大块领土,我们却无计可施。现如今东海海面德狼散去,日豺虎视眈眈,成为人家的游泳池,大爷,我实在是不甘心呐!” 虞洽卿心底还是有那么一些爱国心,联想到轮船招商局设立的初衷,也不禁感慨:“李中堂曾说轮船招商局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贷,有事时装载援兵军火,从此中国轮船可期畅行,实办海防一大关键,如今看来确有其用。” 回想起轮船招商局的种种过往,程诺点头道:“招商局创办仅一年,日本出兵谋占台湾,招商局奉命派船运送军队渡台守岛;中俄边境吃紧时,招商局轮船又装载皖、楚诸军赴山海关洋河口防线,当然还有中法战争等等,不负创办初衷,我们理应支持。” “可这只是过去之事,现如今已大不一样。”在这么大的利润面前,虞洽卿咬咬牙说道:“招商局名为官督商办,实为封建衙门,冗员繁多,坐支干薪,管理混乱,效率极低,营私舞弊,贪污风行,十万斤粮食从上海出发,到天津后能有五万斤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些情况程诺自然是知道的,不过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故意不看虞洽卿的脸色,叹息之余又“想”出一个主意:“大爷,你觉得大达轮步公司,我与张老私交甚好,乃忘年之交,这点事他不会不答应吧。” “这……”虞洽卿一时语塞,脸上差点按耐不住,把杯子里的茶水一饮而尽后,又咬着后槽牙强行欢笑:“季直(张謇)兄当年豪掷六十万白银创办的大生轮步公司,算得上上海第一家民营航运企业。 当时羡煞旁人,国人为之一振,我也是受他鼓舞,前后花费150万银元,跟着走上了这条路。” 招商局诞生时就受垄断保护,清政府对招商局以外的华商轮船实行种种限制,规定:“五十年内只准华商附股”,“不准另树一帜”。 因此1873—1905年的30多年间,上海没有出现一家民营航运企业。甲午战争后,这些限制才被解除。后来在戊戌变法中,“振兴实业,挽回利权,图强抑侮”的声浪十分高涨。 一批官僚、买办和商人在实业救国的旗帜下相继创办了厂矿、银行和航运企业,也就有了程、虞二人嘴中的话。 如今“鱼漂”已经下沉,到了该拉杆遛鱼的时刻。 程诺一副遇到知己的模样,故意忽略虞洽卿后半句话,故作高兴道:“虽然张老的轮船公司主要为大生纱厂服务,但救灾之事人命关天,他一心救国,创办实业也是为了此事。 如今地方百姓有难,张老已经捐出大批物资,如今再上门找他帮忙,这点事对他来说肯定算不了什么,所有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虞洽卿心里那个着急啊,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把到嘴的美味给舍去,不甘心的他又灌了一杯茶:“近来天气多变,从上海往北皆是阴雨天气,海上情况变化多端,张老的轮船又没向北走过这么远的航线,应付突发状况起来可能力不从心。” 程诺很体贴的为虞洽卿续上茶水,脸上自信道:“我们科学院正忙着海上天气预报工作,目前通过徐家汇观象台在东海、黄海海域都有气象观测点,至少能做到海上提前一天气象灾害预报,因此天气所导致的航行问题并不大。” 看着这茶水,虞洽卿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实在是太过苦涩,可不喝吧,心里又是一阵翻江倒海,如今听到对方能提前预测那么大海域的天气,心态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仅仅是预报两海海域的天气,恐怕还是不够。” 程诺故意将话里的弦外音过滤,若有所思道:“确实还不够,毕竟天气是动态变化的,难免有些突然情况让我们捉摸不透,预报的天气可能不准。 不过问题依然尽在掌握,通过电报我们和日本、南洋的一些气象站有合作,他们碰到极端天气也会提前通知我们,让我们尽快做好准备,有着双重保障之下,莫说天津,就是马来西亚我们也可以安然驶得。” 听到这话,虞洽卿彻底坐不住了,海运出身的他可太了解正确的天气预报,对于海上航行有多重要。不仅能极大降低出海风险,还能缩短航运时间。 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最大程度安全地挣最多的钱,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恍忽间,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这次“一石三鸟”的计划。 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 在没吃到远处实际利益前,还是先把嘴边的鱼给抓住。 虞洽卿晃晃脑袋,把他认为“虚头巴脑”的东西甩掉,再次将杯中的茶喝完。 “嘶~小程啊,没想到你还这么有实力,真人不露相啊。” 程诺“憨厚”地挠挠后脑勺,微笑道:“毕竟不能光在嘴上支持国内航运界的发展,实际行动上更得有表示不是?我这不是想着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力所能及的,能多做一点便多做一点。” 虞洽卿脸上丝毫不在意,心里却大为震惊,这么一来他的三北轮船公司似乎也可以用上这种天气预报,受益良多。 可惜心里还是不甘心,他像做了什么决定一般,又说道:“如此一来,轮船便可自在通往天津,我这担心便是多余了。不过出于过来人,小程,我还是想再多说上一句。” 在“遛鱼”的关键阶段,钓鱼老若是大意,稍有闪失便可能脱钩。 程诺心底打足了精神,重新露出笑容:“这话可就生分了,俗话说不听长辈言,吃亏在眼前。大爷你就直说吧,我绝对洗耳恭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