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灵活耳背
。” 有些话当然不能提前说,即便是合作伙伴。 尤其是这个广义的农业推广,是指除了狭义外,还要把农村教育、组织都推广下去,培养农村领袖,涵盖所有的乡村改进和建设要素。 这个要等着伟人来做。 默默筹备,静待时机。 郭守春连问几遍,可惜都被搪塞过去了,索性自己研究起来,嘴里嘟嘟囔囔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路继续往前走着,每到一处,程诺就拉着郭守春下车一趟,观察附近小麦的成长情况,碰到典型的还要保留一株。 看着手里的麦苗,程诺心说:怪不得后世有个笑话说城里人下乡割韭菜,结果割成麦苗。 离远点不仔细看,确实有点像。 叶子、个头差别不是太大。 回头看看郭守春,发现蹲在田埂上,眉头紧锁:“马上就要到小麦返青的日子了,叶脉枯黄,这一看就是年前没做好过冬准备,增长乏力,估计结不上几个蘖了。” 弯腰摸摸土壤,又叹了一口气:“墒情也不行,昨晚那场雨没下透,下面还都是干的,今年收成恐怕不会太乐观。” 返青是指麦苗过完冬,重新开始生长的阶段,也是苗期最后一个流程。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需要除草、浇水、追肥、杀虫等,稍微不注意就可能遭受病虫害。 专业活交给专业人办,程诺只是跟在后面打下手工作。 “跟美国比,差距有多大?” 郭守春站起来拍拍手上的土:“差距还很大,这一路上看过来都是问题,锈病、白粉病、根腐病都有,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这几块地应该是没有经过选种育种。” 程诺摇头叹了一口气:“老百姓自己选种育种肯定不现实。你看这样行不行,考察完双线并行,一个是从外国引进他们的种子,本土化栽培;另一个则是到全国各地收集优秀的麦种,优中选优。经费的问题,我来想办法。” “有了钱啥都好说,急不得,尤其是农业。意大利、美国的小麦种子也不错,我们慢慢来吧。”郭守春乐呵呵的拍着他的肩膀:“对了,听说金陵大学的芮思篓教授几年前就开始了小麦单穗实验,到时候跟他探讨比试一下。” “交流合作,良性竞争嘛,对大家都有好处。” “后面再说,这片地看的差不多了,先往前走,再看看别的。” 两人下车后边走边谈,一段路程后看见了一个老人家,正在田间除草。 程诺主动上前,客气道:“大爷,您就一个人吗?” “啥,您说啥,我听不见。”大爷停下手中的活,将锄头支起来,手指着耳朵:“年纪大了,耳背,麻烦您大点声。” 程诺提高嗓门:“大爷,我问您就一个人吗?” “噢,我在干啥?我这不是把猪秧秧给锄掉吗,明天好上粪。” 这可不像耳背那么简单,程诺继续问:“我看您身体挺硬朗,今年高寿啊?” “啥,问我吃了吗?我这还没呢,等我锄完这一趟地再去吃,老伴做了地菜汤,您几位要不要一块吃啊?” 郭守春在一旁乐不可支,程诺看不下去,指着他让他过来问路。 “老程别看笑话了,这老人家恐怕是真听不见,你有法子吗?” “当然有了。” “那就说呀。” “不可说,不可说。”故意摆出一副之前程诺隐瞒的样子,郭守春笑道:“说了就不灵了。” 程诺顿时就气笑了,朝着他屁股上就是一脚:“你行,那你来。” 郭守春自信满满的来到老人家旁边,贴到耳朵旁问道:“老伯,附近最近的村子在哪呢?我们过去有点事。” 老人家退后一步,上下打量一眼:“后生,你问附近有没有年龄合适的姑娘,想找个对象?以你的条件,应该不难找吧,怎么到乡下来?” 程诺听到后笑的肚子疼:“老郭啊,你占我便宜的事我就不说了,可是你这方法也不行啊,怪不得不可说,原来是说了也不管用。” “那啥,大爷,那您继续忙吧,就不打扰您了。”郭守春就当听不见程诺的话,灰溜溜跑过来,有点不服输:“笑啥,你不也是不行吗?” 两人还想拌上两句嘴,就看到李老三从驴车上下来。 “两位先生,我好像看出来点啥,我来试试。” 郭守春本来想质疑,但被程诺拽住胳膊:“老李,那你来,不行的话咱们再找别人问路。” 李老三点点头,走到老人家身前,指着那边的程诺,大声道:“大爷,两位先生不是来收税的,也不是当官的,是大学里面的先生,来帮助咱们种地的。” 老人家立马就不耳背了,拿起锄头夯夯地:“种了多少辈的地了,哪用得着别人教,脸朝黄土背朝天,看老天爷赏饭不就行了。” 程诺算是长了见识,灵活性耳背还是第一次见。 “大爷,原来您听得见呐!” 老人家听说不是收税的,觉得这几个后生顺眼多了,憨厚的笑笑:“老了,跑不动路了,就靠这几亩地活着,也是没办法。” 后面跟老人家聊天,装聋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用来糊弄收税的人。 按照惯例,满清覆灭后农民的生活不说改善,至少田赋应该降低些。 可事实正好相反,北洋政府的赋税反而增加,以各种理由搜刮钱财。 每亩地要征收一块大洋外加五角,这一年也就百十斤粮食,交完税就没多少钱。 关键是还不满足,后面每亩还要继续附加税,安保税、教育税、契税、警察子弹税、卫生税等等花样尽出,杀个猪都要收你600文的屠宰税。 北洋政府十几年就垮台,不是没有他的道理。 至于后面的国民政府,那就更不用提了,赋税逐年加重。 连年灾荒去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