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军衔
父帅回府议事。”张明远急行至张诚身旁,轻声禀着。 张诚闻言停住了脚步,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抬头凝望着不远处的醉仙居,良久,才缓缓转身带着一丝遗憾向参将署行去。 似这样的军议已经连续进行了好几日,除了进一步敲定扩编六营的明确方略,以及各营千总人选外,还在议论勇毅军的衔级制度。 这个其实是张诚仿效后世的军衔制度,再结合这时候的将军、校尉名号,而衍生出来的全新军队衔级制度。 按照他的设想是在军官中设置“将、校、尉”的三级军衔制,而在普通军士中则设置“上士、中士、下士”,以及列兵等四级。 这里面关于军士的衔级制度,大家并没有太大的意见,毕竟在大明军神戚少保的《练兵实纪》中就有对普通军士考较技艺之法。 《练兵实纪》卷四中有“练手足·校武艺”篇,其中以“弓箭、狼机、鸟铳、快枪、俱九发为额。九中者,准超等。八中者,准上上等。七中者,准上中等。六中者,准上下等。五中者,准中上等。四中三中者,准中中等。二中者,准中下等。一中者,准下上等。不中者,准下中等。不知者,准下下等。” 然而,在军官的衔级这一块却遇到了一点问题。 若是依着张诚自然是直接就叫“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算了,这样既琅琅上口,又简单明了。 但此时有此时的国情,凡事可以稍作改变,但却也不好过于标新立异,否则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一旦为世俗所不容岂非得不偿失。 为此,他在军官三级军衔制上做了一些调整,以使之更为适合这个时代来使用,毕竟张诚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就如将官这一级的称谓分别是“护军、左护军、右护军”,而校官则是“羽林校、骁骑校、云骑校”,尉官是“羽林尉、骑都尉、武都尉”。 按照张诚的设想,尉官对应着队总,百总这一级别;校官则是对应了把总、千总这一级别的军官;而将官直接对标各营副将、主将级别。 若是这个军衔制能够在勇毅军中推行开来,那军中将有四级十三阶的衔级,不同衔级所享受的待遇也是有着明显区别。 这种区别不只是体现在军饷待遇上,更关乎他们在军中的地位高地,还会极大地影响他们今后在军中的发展和前途。 当然,这些还都是“衔级制”真正实行后,才需要来重点考虑的问题,而现在还没有最终确定是否现在就开始实行这一制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