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困扰着人类生存发展的淡水危机,算
的广义相对论同样有缺漏,它解释不了奇异点——奇异点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东西——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法计算无限大的东西,也就无法解释黑洞。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这些“真理”被推下神坛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
有点扯远了。
秦克其实是从时空维度的角度来解决衰变概率的问题的,比如将衰变向更多维度发散,使得发生在当前维度的概率变得无限小。这是从“重力波”里脱胎出来的理论。重力是超强的力,光会被黑洞吸住,重力波却能从黑洞中传出来,黑洞都无法将之留住。但重力又是最弱的力,只有质量对比非常悬殊时才能感受到,比如人类可以感受到脚下星球的重力,而人类的重力则只能吸住小到肉眼无法分辨的灰尘微粒。
其根源就在于,重力是四大基础力中唯一可以穿透维度的力,由于它在各个维度之间都起作用,所以它被分散,所以在我们的这个维度感到的重力就非常的小。
秦克采用的是类似的方式,但这个理论太过超越当前的“认知”,纪兴明院士没法子更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只是纪兴明院士,杜鉴章院士也同样理解不了。
在秦克打电话来时,他正紧张地带队进行着“重现实验”。他较之纪兴明院士还在早两天就成功完成了实验,只是当时的实验有一定的侥幸因素,杜鉴章院士不确定是否由偶发意外因素才出现“意料之中的实验结果”,必须亲自再进行一次“重现”。
他的实验是将原本半衰期为12.5年氚气,通过实验瞬间使之全部衰变成氦3,其衰变率可以通过β射线的强度来判断。
实验当然不用杜鉴章院士亲自动手,但他要全程跟进,实时观测着各类数据的生成,以判断整个流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验方案里的精度要求,这样紧张的实验室自然不允许携带手机进入——任何突如其来的电磁波都可能影响到衰变过程中放出的高速移动的电子,从而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忙碌的实验到下午三点多才告一段落,“重现实验”取得了真正的成功,也排除掉了当中的一些认为是有影响的“偶然因素”,最终证明了实验方案本身是正确的!
听着实验室里众人激动的欢呼声,杜鉴章院士长长地舒了口气,擦了擦额上因为紧张而冒出来的汗水,脸上也难掩狂喜的神色。
使放射性元素提前衰变并释放能量其实已经实现了,比如γ射线就能够触发其他原子核的衰变,但若是要达到像秦克这个实验方案般,精确地100%实现放射性元素的瞬间衰变,依然是物理学界上了不起的奇迹,其对人类医学、工业、能源乃至是对宇宙的认知意义,绝不会比控制了核裂变小!
直到实验室里众人的狂欢情绪慢慢得到宣泄,杜鉴章院士的助理才进来,说明了秦院士曾打过电话来的事。
杜鉴章院士不敢怠慢,他让众研究员负责后续事项,自己匆匆脱下全套防护装备,又按实验室的规定检查过佩戴着的个人辐射测量装置进行交还,一切流程全部走完,等他重新回到办公室时,已过了近15分钟。
他拿起手机,赶紧回拨电话。现在他终于对秦克和宁青筠这两个年轻人彻底心服口服了,哪怕他做了一辈子的实验,也没见过实验方案能做得如此准确的。可以说,除了极细微之处因为实验设备的临时更换需要进行调整外,其余所有步骤细节参数全部正确。
这也是本次实验能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真是了不起啊,谁能想得到,两个似乎从没有进行过高精度放射性实验的年轻人,仅靠着他提供的庞大实验材料与数据,再结合自研的理论,就能编写出如此高准确率的实验方案?
哪怕在编写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可能得到了那位来自米国的大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的协助,也足以让杜鉴章院士惊叹不已了,毕竟上次他可是当面印证过两人对这个实验方案的理解和认知,都是超一流的水平。
对于秦克打电话来的事,杜鉴章院士极为重视,正好也要报喜邀功,所以在电话一接通便机关炮一样说了起来:“秦院士,您好,听说您曾打过电话过来?不好意思,刚才一直在做实验,我也正想向您报喜,最新一次实验非常成功……”
听罢杜鉴章院士迫不及待地将最近两次实验,尤其是这次“重现实验”的成功在电话里挑些重点的部分讲了一遍后,秦克笑容满面地再三勉励了杜院士一遍,让他尽快出具实验报告,而自己和宁青筠会在两天后亲自登门道谢云云。
结束了通话,秦克与宁青筠再次兴奋地击了下掌。
两位院士的实验比预料之中还要快取得成果,这也意味着“核污水问题”已可以有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剩下的就是进行工业设计,制造出可以使核污水里放射性元素无射化的仪器即可。
这个难度也不会很高,主要的装置就是各种激光激发器,安全可靠,目前市面上都已有相关的设备,只要进行一定的组装和优化就行。
粗略估算设备成本大概在一千万左右,算上全年的运维成本,也不过三千万元。对于核电站来说,三千万的处理成本,就能省下以亿元为单位的核核水、核废料的处理、掩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