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九百五十一章崇祯下头男(一万二求月票)

第九百五十一章崇祯下头男(一万二求月票)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br>
方一藻巡抚辽东,目前本地推出的头子吴三桂自然是拜入他的门下。

吴三桂又与其子方光琛“缔盟为忘形交”,此人善游谈,常常自比管仲、诸葛亮自比。

待到他爹方一藻去世后,便入了吴三桂的幕府,并在吴三桂准备造反的时候给以了肯定。

待到昆明被清军攻破,方光琛大骂清国亲王,与他两个儿子被凌迟处死,九个儿子死了八个,剩下一个一直被康熙通缉。

可此时方一藻却是主和一派,并且希望朝廷以隆庆年间俺答封供的故事,达到议和。

但是廷臣都晓得了此事幕后的策划者是杨嗣昌,方一藻的说辞再一次引起轩然大波。

什么他娘的锤匪贺今朝要占据整个四川的事情,先放一放。

与大明的面子相比较,根本就不重要!

四川爱咋咋收尾,反正该背锅的人已经派去锦衣卫了,然后再让陈之奇担任四川巡抚就地处置,就可以了。

但大明与清狗鞑子议和这件事,咱大明的官,从这跳下去,撞在柱子上死谏,也绝不能答应!

就算是权宜之计,咱也丢不起这个脸。

大明的脸面最重要,我等当官为的是什么?

还不是为了大明的脸!

要是这张引以为傲的脸都没了,咱们与那关外的狗鞑子、作乱的宵小流寇有什么区别?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脸都没了,那还活个屁啊!

当然这是文官们的需要大明脸面的时候,他们要极力维护。

当他们不需要维护大明脸面以及良心的时候,背地里早就不知道往自家搂了多少好处!

现在别看大明内忧外患的,可就得要这个脸!

就连杨嗣昌的老手下,兵部郎中连上两道奏疏抨击他。

极力主战,反对议和!

我大明绝不可能议和。

打!

就跟清狗死磕到底!

你问我怎么跟清狗打?

有什么解决办法?

那你算是问错人了,我不管那个!

我只负责维护大明的脸面,其余的不知道。

崇祯对于这些“名声”、“脸面”之类的极为看重。

所以现在群情激奋之下,他又有些摇摆不定,说什么朕从来没有说过与狗鞑子议和之事。

杨嗣昌自然不惧与人对线,他本就是聪慧之人,熟读各种书籍,引经据典,可不比这些人差。

“陛下,中原群盗不平,御边终无良策,而御边于藩篱之外,虽款尤为胜算。

御之于门庭之内,即使百战百胜,尽数危机。

今日言战言守者满庭皆是,谁敢负责?

真到了清军叩边的那个时候,怕是满庭之人早就闭嘴退避了。”

为了加强崇祯的信心,杨嗣昌又给举了例子:

“前年清军进入内地,锤匪在侧掳掠,那个时候焦劳者唯有陛下,死者只有张凤翼。

边锋深入,生灵涂炭,大家都冷眼旁观,谁敢像今日这般勇勐之人,站出来我瞧瞧?”

对于杨嗣昌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事,众人纷纷甩衣袖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个时候他们就选择不要脸了,只要我不搭理你,我就还有脸。

所以在大明官员的思维上,脸面这个东西是薛定谔的。

“如果朝廷每策划一事,局外人怀疑,局内人也怀疑,那还能有什么成功的希望呢?”

杨嗣昌环顾四周,皆是无人回答他的问题。

尽管杨嗣昌所提的都是现实问题,可朝臣们依旧不买账。

别以为你伶牙俐齿说的好,可就算说破大天去,你也别想做出有损我大明脸面的事!

议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清军没有破坏边墙,进入大明境内掳掠的时候,他们都是铁血主战派。

可一旦清军真的来了,他们又变成了鹌鹑逃避派。

灵活的道德底线已经脸面话术,被灵活的他们所掌握。

崇祯倒是对杨嗣昌的解释很满意。

所以当他提名杨嗣昌与程国祥、蔡国用、薛国观、方逢年、范复粹等人一起进入内阁时,反对的浪潮是一声高过一声。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声名显赫的儒臣、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的反对。

表面上他反对杨嗣昌“夺情”(有丧事在身,得守孝三年,杨鹤的继妻亡),不应入阁。

其实就是反对他的议和主张,堂堂大明的兵部尚书对于外族竟然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