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没有朱高煦就惨败
李贤又接着道:十一月,燕军到达临清;燕王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军从馆陶渡河(卫运河,京杭运河的一部分;当时黄河夺淮入海),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决战,并在阵中摆了大量火枪和毒弩。
盛庸擅长火器,这次更是全面发挥所长。
十二月廿五,燕军至东昌,盛庸率部出城迎击。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沿用之前的战术,先冲击其左翼,但因盛庸部署了精锐步兵于彼而不动;然后又冲击其中坚,盛庸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
朱棣被重重包围,燕军张玉、朱能分别引兵来救,朱能负责杀入重围援救朱棣,张玉则负责吸引分散敌军,终于朱棣和朱能会合,逃离战场。但大量燕军军士被预先布置的火器剑弩所伤,张玉则战死。平安亦率兵赶来,与盛庸合兵作战,大败燕军。
次日,朱棣不服,再战南军,又是大败,共计损失万余人,这下朱棣终于识相了,决定北还。
史记:“盛庸等率部追杀,北军死伤甚多。”
东昌之战可谓燕军起兵以来最惨重的败仗,死伤头号大将张玉,损兵折将无数,指挥使级别就阵亡了好几个。
而且朱棣多次濒临险境,但是由于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诸位将领怕被朱允炆带上杀叔的帽子,而被处决,又怕抓住朱棣让朱允炆难做,朱允炆之后会刁难自己,南军不敢伤害他,也不敢抓他;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视察前线或殿后,南军无可奈何。
朱高煦默默听着李贤的述说,内心霍然开朗,心情也舒展了很多。
因为后世成祖高光记载,还有无数粉迷的吹捧,这让朱高煦以前也一直以为燕王朱棣的军事才能牛逼的不行,后世甚至还有人把他和李二相提并论,甚至远超李二的说法。
所以自穿越以来,燕王朱棣一直像座高山,紧紧压在朱高煦的头顶。
毕竟他自己所谓的军事才能,几乎为零。
但现在,从靖难起兵以来,到这次东昌大战结束,朱高煦可以肯定的认为,燕王朱棣的统兵能力是有,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后世吹捧的地步。
历史上朱棣能成功,只有两个解释,那就是运气和南军猪队友的相助,没有其他。
当然了,现在燕军中还是有几个良将的能力,不在朱棣之下,甚至比朱棣还强。
诸如李彬,李远,徐忠三人,都是能独挡一面的大将。
驻守永平的郭亮也是,朱高煦已经见识过他的能力。
北平防守战,守住瞿能的刘江,同样能力出众。
朱棣最大的本事,大概就是很少犯错?而且很识相。
朱棣是个聪明的人,所以对付别人很有套路,也很识相,每次要吃败仗,通常第一时间就跑,降低了损失。
围济南失败撤退也好,东昌败退也好,虽然燕军都败了,但损失不过万余人。
反观南军,每次失败,俱损失惨重,打底三五万,甚至十几万的损失。
还是得骑兵多?朱高煦知道燕军骑兵多,所以败了之后,可以立马转身跑,南军追不上。
双方有如辽宋,一边可以败十次,一边不能败一次。
李贤正在说到最后,却发现朱高煦眼中隐隐似有笑意。
他不由一愣,为啥燕王败了,高阳王好像挺高兴的?
下一刻他恍然大悟,这次燕军大败,是因为没有带朱高煦过去。
燕王不带高阳王,高阳王自然心里不爽了。
朱高煦正在想着心事,突然感觉到李贤不说话,他赶紧看过去,发现李贤表情怪诡,心中一惊,知道自己刚刚幸灾乐祸的表情,可能有被他看到。
“哼。”朱高煦马上做出一副不甘心的样子:“这次若是本王随军出征,咱们如何会大败。”
李贤心道果然如此,马上陪笑:“高阳王勇冠三军,战无不胜,真是少了高阳王都不行哎。”
“你们的兵马损失大不大?”朱高煦这时反问。
“回高阳王,末将带回来八百多骑。”李贤顿时表情黯暗。
他当初跟着朱高煦时,有藩骑一千多。
之前跟着朱高煦打仗时,都没啥损失,因为朱高煦用他们都是以掠射为主,如果要硬攻南军步营,都是朱高煦自己的兵马上。
但这次跟着燕王出去,李贤的兵马多次被派出去冲阵南军,死伤不少,前后损失三百多。
“这——”朱高煦闻言又惊又怒:“谁在指挥李将军的兵马?怎么会打成这样?”
李贤脸色也不好看,嗡声嗡声的道:“是张玉。”
朱高煦表情欲言又止,估计想骂张玉,又觉的不合适,毕竟张玉战死了。
他只能装锤胸顿足状:“你部都是精锐射手,若小心谨慎,当不会有如此的损失。